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报告有什么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报告有多种常见表现,卵巢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无回声或低回声囊性包块,边界清但欠规则,囊壁厚且不均匀,囊内有密集点状回声;盆腔异位内膜病灶中盆腔腹膜型异位灶表现为盆腔腹膜上微小结节样稍高回声结节,深部浸润型异位灶表现为子宫骶骨韧带增粗、结节状改变等;子宫腺肌病相关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前后径增厚明显,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小低回声区或等回声区,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患者超声表现有相应差异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报告常见表现
(一)卵巢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囊性包块特征:B超下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附件区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囊性包块,边界较清但欠规则,囊壁较厚且不均匀。其大小可因病情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小的可能直径数厘米,大的可达10cm以上。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形成内含暗褐色黏糊状陈旧血的囊肿,超声表现出相应的囊性特征。
2.囊内回声特点:囊内通常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这是由于陈旧血液中的细胞成分等导致的。随着病程进展,点状回声可能会因为出血、机化等情况而有所变化,比如回声可能会变得更浓密或出现分层现象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卵巢功能状态不同,异位囊肿的发展速度和超声表现可能也有差异,年轻患者卵巢功能活跃,囊肿可能增长相对较快;而接近绝经期的患者,囊肿增长可能相对缓慢,但一旦发生出血等情况,超声表现也会有相应改变。
(二)盆腔异位内膜病灶
1.盆腔腹膜型异位灶:B超下可能表现为盆腔腹膜上的微小结节样改变,这些结节一般较小,直径多在数毫米至1cm左右,超声显示为盆腔内局部的稍高回声结节,分布不规律,常散在分布于盆腔腹膜表面。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及内分泌状态,进而可能影响盆腔异位内膜病灶的发展,有此类生活方式的人群,盆腔腹膜型异位灶可能更易进展。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增加盆腔腹膜型异位灶形成的风险,B超检查时需特别关注盆腔腹膜情况。
2.深部浸润型异位灶:可累及子宫骶骨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超声表现为子宫骶骨韧带增粗、结节状改变,直肠子宫陷凹可能变浅或消失,病灶处组织回声不均匀,可见低回声或等回声的团块影。不同性别患者中,女性由于生殖系统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发生深部浸润型异位灶相关的B超表现异常。对于有痛经进行性加重等病史的患者,需高度怀疑深部浸润型异位灶,B超检查要仔细观察相关部位情况。
(三)子宫腺肌病相关表现
1.子宫形态改变: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前后径增厚明显。超声测量子宫体积较正常增大,正常子宫体积一般在(50-70)cm3左右,而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积可能超过100cm3。不同年龄女性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期女性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影响下周期性出血、增生,导致子宫增大更明显;而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增大可能相对缓慢,但肌层回声改变仍较显著。
2.子宫肌层回声改变: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或等回声区,这是由于异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肌层内弥漫性或局限性生长,破坏了正常子宫肌层的结构所致。生活方式中,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可能会加重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盆腔充血等情况,进而影响子宫肌层的超声表现,在B超检查时需结合患者生活方式综合判断。有多次妊娠、分娩史的患者,发生子宫腺肌病的风险较高,B超检查时要重点观察子宫肌层回声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