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等更易患,有症状表现,需监测体温和全身状况,有非药物和药物干预原则,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的定义及常见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是指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导致的体温升高现象,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溶血性链球菌等。病毒感染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感染可由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引起。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患病,生活中过度劳累、受凉等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发病风险,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者发病后更易出现发烧等症状且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的症状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呈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或高热(39℃以上),同时常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还会因发热出现哭闹不安等情况。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的评估与监测
体温监测: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通过体温计测量口腔、腋下或直肠温度,了解体温波动情况,一般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观察体温是呈持续性升高还是有波动等。
全身状况评估:关注患者精神状态,若发热时精神萎靡、嗜睡,可能提示病情较重;观察皮肤色泽、有无皮疹等,对于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病变有帮助;留意呼吸频率、节律等,儿童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表现。
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且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对于成人,可采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利用水分蒸发散热;儿童可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额头,帮助降低体温。要注意擦拭时力度适中,避免冻伤皮肤,儿童使用退热贴时要确保贴合牢固且无过敏等情况。
保证充足休息:发热时身体消耗较大,患者需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机体恢复,儿童更要保证休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补充水分:发热会使机体丢失较多水分,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成人每天饮水量可在1500~2000ml左右,儿童根据年龄适量饮水,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排尿带走部分热量。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的药物干预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当体温超过38.5℃且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儿童及成人)、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等,但需注意不同药物有其适用年龄范围等限制,要严格遵循相关用药规范,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无效或体温过高时使用,避免不恰当用药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热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反应,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变化较快,若出现高热易发生惊厥等情况,一旦发现儿童发热且精神差或体温持续升高不降,需及时就医;在物理降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儿童皮肤;用药方面要严格按照儿童适用剂量等,避免错误用药。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发热时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意识改变等情况,要密切监测体温及电解质等指标,发热时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用药需谨慎,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孕妇:孕妇发热时要谨慎选择退热药物,尽量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若需用药要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发热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及时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