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简介

来源:民福康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对紫外线和热等敏感,传播途径包括飞沫、接触、气溶胶传播,临床症状有发热、干咳等不同表现,诊断方法有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健康监测、疫苗接种等

一、病毒基本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时,病毒可通过飞沫进入易感者的口腔、鼻腔或眼部等黏膜而导致感染。例如在密闭空间中,飞沫可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增加传播风险。

2.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易感者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等;间接接触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腔、鼻腔或眼部等黏膜而受到感染。比如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健康人接触后若不及时洗手消毒,就有感染可能。

3.气溶胶传播: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比如医疗机构中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等),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可导致感染。但一般情况下,在通风良好、人员密度不高的普通环境中,气溶胶传播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临床症状表现

1.常见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2.不同严重程度表现:

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型:出现呼吸衰竭,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等情况。

危重型:合并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四、诊断方法

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在感染后的一定时间内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2.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可明确病毒的基因型,有助于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等,但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更多用于科研等情况。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等。一般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期逐渐升高。但血清学检测有一定的窗口期等限制因素。

五、防控措施

1.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等情况下应正确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等防护口罩。

勤洗手,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如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2.环境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电梯按钮等定期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消毒。

3.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接触史等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排查和诊断。

4.疫苗接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有效措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按照国家的免疫程序等及时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更应积极接种。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在符合接种条件时也应接种疫苗,以构建群体免疫屏障。

阅读全文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