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包括足癣和手癣,足癣有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等症状,手癣有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等症状;治疗有局部药物治疗(如抗真菌药膏中的唑类、丙烯胺类药膏)、系统药物治疗(病情严重外用疗效不佳时用,需考虑适应证等)和一般治疗(保持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一、手足癣的症状
(一)足癣症状
1.水疱型:多发生在足侧缘,起初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伴有剧烈瘙痒。常因搔抓后疱壁破损,疱液吸收后出现脱屑等表现。好发于夏季,与足部多汗、潮湿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足部卫生不佳等原因感染发病,而老年人由于足部血液循环较差等因素,一旦感染可能恢复较慢。
2.间擦糜烂型:常见于足趾间,如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有渗液,常伴有恶臭,瘙痒明显。多因足部多汗,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导致皮肤角质层被浸渍,加上行走等摩擦因素引发,在夏季或长期穿不透气鞋子的人群中更易出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皮肤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此类感染且不易愈合。
3.鳞屑角化型:好发于足跟、足跖及足侧缘,表现为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纹理加深,冬季易发生皲裂,可伴有疼痛。该型病程较长,多年不愈,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老年人由于皮肤本身逐渐老化,油脂分泌减少等因素,更易出现皮肤干燥等情况,从而增加患鳞屑角化型足癣的风险。
(二)手癣症状
1.水疱鳞屑型:多始于单侧手指间、手掌,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水疱,疱液清澈,可融合,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伴有瘙痒。常见于经常用手劳作、手部多汗的人群,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原因感染,而从事某些特殊职业(如厨师等)的人群手部易多汗,增加患病几率。
2.角化过度型:表现为手掌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皲裂,冬季加重,夏季稍轻。与手部长期受到摩擦、刺激以及自身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老年人手部皮肤本身较为脆弱,更容易出现角化过度的情况。
二、手足癣的治疗
(一)局部药物治疗
1.抗真菌药膏:如唑类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酮康唑乳膏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对于多种手足癣均有一定疗效。适用于大多数手足癣患者,儿童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且注意用药部位的清洁等;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使用时要观察皮肤反应。
2.丙烯胺类药膏:例如特比萘芬乳膏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功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手足癣,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老年人使用时关注皮肤耐受性。
(二)系统药物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系统用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一般不优先选择系统抗真菌药物,老年人使用时需评估肝肾功能后谨慎使用。
(三)一般治疗
1.保持清洁干燥:手足癣患者要注意保持手足部的清洁干燥,每天清洗手足,洗完后及时擦干,尤其是趾间等部位。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其保持手足清洁干燥;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家属要协助做好清洁干燥工作。
2.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使用的鞋袜、毛巾等物品要定期消毒,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儿童的生活用品要单独使用和消毒,老年人的生活用品也需注意与他人分开,避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或被他人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