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办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结合病史、症状、检查等,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生活方式需调整饮食、运动、心理,特殊人群育龄期、围绝经期及合并其他病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疾病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等。病史方面要关注月经情况、生育史等;症状多有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妇科检查可能触及盆腔内触痛性结节或包块;辅助检查常用超声检查,可发现异位囊肿等,磁共振成像对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高诊断价值,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不孕问题,围绝经期患者可能以疼痛等为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对疾病有一定影响;有相关家族病史者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治疗方式
(一)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副作用;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月经周期,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活性;孕激素类药物,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异位内膜萎缩;GnRH-a类药物,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使用药物需考虑其对生育、骨代谢等的影响,年轻有生育需求者用药需权衡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围绝经期患者要关注药物对骨健康等的影响。
(二)手术治疗
包括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保守性手术尽量保留生育功能,适用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但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且病情较重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综合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例如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则倾向保守性手术,而接近绝经的患者可能选择半根治或根治性手术。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
建议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饮酒等。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对疾病的控制有一定辅助作用。
(二)运动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盆腔组织的过度牵拉等。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强度需适度调整,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而年长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三)心理调节
由于疾病可能导致长期的疼痛、不孕等问题,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积极进行心理调节,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心理状态良好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积极意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育龄期女性
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与医生充分沟通生育计划,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生育时机,手术也可能对生育功能有一定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生育机会。
(二)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需考虑卵巢功能衰退等因素,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评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情况,药物使用要关注对骨代谢等的长期影响,定期进行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三)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如果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要充分考虑所用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选择对其他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药物选择要避免加重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病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