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吸入性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氧疗、抗感染治疗和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氧疗根据血氧情况选择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抗感染治疗依据病原体选药,乳汁吸入非病毒感染,合并病毒感染按规范抗病毒;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紊乱失衡。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新生儿等患者,可通过体位引流等方式,如将患儿置于头低脚高位,轻拍背部,促进吸入的乳汁排出,防止阻塞气道,这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避免因乳汁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尤其对于有早产、低体重等情况的新生儿,更需精细操作以保障呼吸通畅。对于较大儿童,也可采用类似的合理体位调整来促进气道内异物(乳汁)排出。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例如,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约为40-60次/分钟,心率约为120-16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0%-95%左右。通过密切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增快可能提示气道阻塞加重或肺部炎症进展,心率异常可能反映机体对缺氧或炎症的应激反应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二、氧疗
1.鼻导管吸氧
根据患儿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适当氧流量的鼻导管吸氧。若血氧饱和度轻度降低,可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一般氧流量为1-2L/min,为患儿提供额外的氧气供应,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对于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能帮助维持正常的氧合,减少因缺氧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尤其对于有早产史、基础肺部发育不良等情况的患儿,合理氧疗尤为重要。
2.面罩吸氧
当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较明显时,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可适当提高至3-5L/min。面罩吸氧能更有效地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适用于呼吸窘迫相对较明显的患儿,但要注意调节面罩与患儿面部的贴合度,避免漏气影响吸氧效果,同时需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以调整氧疗方式。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氧疗过程中要更谨慎评估氧疗效果和对病情的影响。
三、抗感染治疗
1.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
如果通过痰液等标本检测提示有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若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若为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有吸入性肺炎的患儿,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如长期住院、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等情况,更要严格依据病原体情况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以有效控制肺部感染,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和加重病情。
目前尚无针对乳汁吸入性肺炎的特定抗病毒药物,因为乳汁吸入并非病毒感染所致,主要是物理性刺激引起的炎症反应,但如果合并病毒感染,则需按照病毒感染的相关诊疗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
四、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
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能经口喂养的患儿,根据其消化功能情况逐渐恢复喂养,从少量开始,观察有无呕吐、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患儿,可采用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以维持患儿的机体代谢需求,促进身体恢复。例如,对于早产儿,由于其消化功能不完善,在营养支持过程中要更加精细调整喂养量和喂养方式,遵循个体化原则,确保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取,支持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维持。
2.维持内环境稳定
监测患儿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指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如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补充碱性药物;发生低钾血症时,根据血钾水平补充钾盐等。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患儿的整体康复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病情较重的患儿,内环境的稳定能保障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