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致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的病症,发病机制与卵巢功能衰退致内分泌调节失衡等有关,临床表现包括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等多方面症状,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等,治疗干预有一般治疗和激素补充治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妇女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失衡,导致神经递质变化等,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例如,雌激素缺乏可影响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的代谢,进而影响情绪、睡眠等。
二、临床表现
1.月经紊乱:是围绝经期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减少等。这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排卵不规律或无排卵导致的。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即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及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这是因为雌激素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不稳定引起的。
3.精神神经症状: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还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大脑神经递质有关。
4.泌尿生殖道症状:阴道干燥、性交困难及反复阴道感染;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这是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泌尿生殖道萎缩、黏膜变薄等所致。
5.心血管疾病:绝经后妇女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卒中,这与雌激素对脂代谢的有益作用消失有关。
6.骨质疏松: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表现为腰背酸痛,易发生骨折等。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一般发生在45-55岁左右的妇女,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衰退加速,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风险增加。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的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往往更严重,因为吸烟会影响雌激素代谢等;缺乏运动的妇女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相关症状,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密度、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3.病史因素:有卵巢手术史、放疗史等影响卵巢功能的病史的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时间可能提前,症状可能更明显。
四、诊断与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情况、绝经相关症状、既往健康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等,了解生殖器官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检测性激素水平,如雌激素、促卵泡生成素等,一般促卵泡生成素升高、雌激素水平波动或降低可辅助诊断。还可检测骨密度等,评估骨质疏松情况。
五、治疗与干预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如多吃富含钙的牛奶、豆制品等;坚持规律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
心理疏导:家人应给予围绝经期妇女理解、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正确认识围绝经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有明显精神心理症状的妇女,可进行心理咨询等。
2.激素补充治疗:对于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妇女可考虑使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药物选择需个体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更要注意定期体检,监测骨密度、心血管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同时,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止骨折等意外发生。
2.有基础疾病的妇女:如有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围绝经期妇女,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妇女使用激素补充治疗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有骨质疏松的妇女在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上,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抗骨质疏松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