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区别
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喘息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1-3岁小儿,症状较轻,多数预后良好;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与遗传等因素相关,症状反复发作,需长期规范治疗,不规范治疗可能影响预后。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特殊类型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导致气道炎症,引起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增加有关,好发于1-3岁小儿,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的患儿易患。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的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时期更为常见,有明显的家族过敏史倾向。
二、临床表现差异
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一般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喘息,喘息程度相对较轻,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一般无明显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病程一般为5-7天,部分患儿可能会反复发作,但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多数在学龄前期停止发作。
支气管哮喘: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呼气时间延长,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等,哮喘的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且哮喘患儿往往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如过敏性鼻炎、湿疹等,哮喘的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和时间节律性。
三、辅助检查差异
喘息性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肺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的通气功能改变。
支气管哮喘: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发作时表现为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等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有助于明确诊断;过敏原检测可发现患儿对某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如尘螨、花粉等。
四、治疗差异
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有感染依据可适当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同时给予止咳、平喘治疗,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儿童使用需谨慎)缓解喘息症状,一般不常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是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迅速缓解喘息等症状;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需要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儿,应尽量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如尘螨过敏的患儿要保持室内清洁,勤洗床单被罩等。
五、预后差异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少数患儿可能会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有研究表明约10%-30%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在学龄期发展为哮喘。
支气管哮喘:如果能得到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部分患儿在青春期后可缓解,但如果治疗不规范,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气道重塑,影响肺功能,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成年后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