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是怎么回事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总称,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少数是细菌,有普通感冒和流感等表现,通过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预防。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
上呼吸道感染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
二、常见病原体及传播方式
病毒:多种病毒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会在空气中传播,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
细菌: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三、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四、诊断方法
病史与症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发展过程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体格检查:检查鼻腔、咽部等上呼吸道部位的体征,如是否有黏膜充血、肿胀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细菌感染时可进行痰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菌。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寒等。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症治疗: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对症药物缓解症状,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只有在流感病毒等特定病毒感染时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时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摄入和休息。如出现高热,需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身体等,避免体温过高引起惊厥等不良后果。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要注意老年人的保暖,鼓励老年人适当饮水,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患上呼吸道感染需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七、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保持均衡的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儿童也应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避免与已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常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