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是怎么回事
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是脑部较大范围血管阻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昏迷,常见病因有血栓形成和栓塞,临床表现有昏迷及多种症状,相关检查有头颅CT和MRI,治疗原则为早期改善脑循环等,预后与梗死面积、治疗时机、基础健康状况有关,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的定义及病理基础
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较大范围的血管阻塞,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出现昏迷状态。其病理基础主要是供应大脑某一较大区域的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常见的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脑动脉。例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可导致大面积脑半球梗死,使得大脑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发昏迷。
二、常见病因
1.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易于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血管。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壁弹性下降、脂质代谢异常等,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大面积脑梗塞。
2.栓塞:心源性栓塞较为常见,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患者容易出现心源性栓塞。此外,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等也可能导致大面积脑梗塞,比如长骨骨折时脂肪进入血液循环栓塞脑血管。
三、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除了昏迷不醒外,还可能伴有头痛、呕吐、偏身瘫痪、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可能不同,严重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相关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即可发现低密度的梗死灶,有助于早期诊断。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更能清晰显示大面积的低密度梗死区域。
头颅MRI: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早期,能够更早发现梗死灶,对于鉴别陈旧性和新发性梗死也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及预后相关因素
1.治疗原则:早期主要是积极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止并发症等。例如,可使用溶栓药物(但有严格的时间窗等适应证限制)、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脱水降颅压药物等。
2.预后相关因素
梗死面积大小:大面积脑梗塞预后相对较差,因为梗死区域大,对脑功能的破坏严重。
治疗时机:如果能够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预后可能相对较好;如果治疗不及时,脑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预后会更差。
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年龄较大、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预后往往不如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脑梗塞的耐受能力较差,恢复相对困难。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活动能力可能受限,更容易发生这些并发症。同时,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精准。
2.儿童:虽然儿童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非必要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时,要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但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防止因血糖异常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