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区别
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引起,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等,辅助检查血常规等有相应表现,诊断靠病史等并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是对症和病因治疗;支气管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和组分参与,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等,辅助检查血常规等有特征,诊断靠症状等并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需长期规范化及避免诱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物理、化学刺激(如吸烟、空气污染等)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液分泌增多等病理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长期吸烟的人群、接触空气污染环境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也易反复发生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使个体具有易感性,环境因素如过敏原(花粉、尘螨等)、刺激性气体等可诱发气道炎症和气道痉挛。儿童期发病较为常见,有过敏家族史的儿童发病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气促,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如可有低热等,通常全身症状持续时间较短,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轻者仅为单纯的咳嗽咳痰,重者可出现明显的气促、呼吸困难。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咳嗽相对较频繁,而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咳痰量较多的情况。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诱因后发作,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儿童哮喘可能在夜间及清晨发作或加重较为明显,部分患儿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三、辅助检查
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胸部X线检查大多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支气管哮喘: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肺功能检查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如呼吸道感染史、吸烟史等)、临床表现(咳嗽、咳痰等)及胸部X线等检查进行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癌等疾病鉴别。与支气管哮喘鉴别时,支气管哮喘有反复发作的喘息等典型表现,且肺功能有可逆性气流受限等特征,而支气管炎一般无这些典型的哮喘发作特点及肺功能改变。
支气管哮喘:根据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发作时的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需与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鉴别。与支气管炎鉴别时,支气管哮喘的气道高反应性等特点是与支气管炎不同的关键之处。
五、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咳嗽咳痰明显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一般以非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如休息、多饮水等,避免接触刺激因素。
支气管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等,主要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β受体激动剂等,治疗需长期规范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特殊人群如儿童哮喘患者,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及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老年哮喘患者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