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和宫颈糜烂的区别
宫颈炎是由病原体感染、化学物质刺激、机械性损伤等引起的宫颈炎性病变,有症状者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等,需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针对病原体治疗及对症治疗;宫颈糜烂是因雌激素水平相关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这一常见生理现象,一般无症状,需定期宫颈癌筛查,两者有明显区别,临床要准确区分避免过度治疗。
一、定义与本质
1.宫颈炎:是指宫颈发生的炎症,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化学物质刺激、机械性损伤等导致,是宫颈的炎性病变,包括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宫颈管黏膜炎症。
2.宫颈糜烂:过去认为是一种疾病,现在已经明确它并不是病理学上的上皮溃疡、缺失所致的真性糜烂,而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柱状上皮异位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是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
二、病因
1.宫颈炎
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是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也有内源性病原体,如部分需氧菌、厌氧菌等。年龄较小、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宫颈炎,因为这些因素增加了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机械性损伤:如分娩、流产、宫腔操作等引起宫颈黏膜损伤,从而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2.宫颈糜烂:主要与雌激素水平相关,青春期、生育期女性由于雌激素分泌旺盛,可使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外观呈现类似“糜烂”的状态;妊娠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也可出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更明显的情况;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可回缩至宫颈管内,“糜烂”样外观消失。
三、临床表现
1.宫颈炎
症状: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此外,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如果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症状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年轻女性性生活活跃,感染性宫颈炎的症状可能更明显。
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之易出血。
2.宫颈糜烂
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接触性出血,但出血量较少。
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糜烂面边界与宫颈管柱状上皮界限清楚。
四、诊断方法
1.宫颈炎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分娩史、宫腔操作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有多个性伴侣、近期是否有宫腔手术等情况。
妇科检查:观察宫颈的外观、分泌物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原体检测,如取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检测等,以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
2.宫颈糜烂
妇科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宫颈的外观表现,即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一般结合病史,如是否处于生育期、有无雌激素水平变化相关的情况等综合判断。
五、处理原则
1.宫颈炎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常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常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
对症治疗:如果有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保持局部清洁等。
2.宫颈糜烂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因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生理现象,当雌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多可自行缓解。但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以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等病变。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如合并感染等情况)需要针对宫颈炎进行相应处理,而不是针对所谓的“宫颈糜烂”进行治疗。
总之,宫颈炎是炎症性病变,而宫颈糜烂多是生理现象,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上均有明显区别,临床中需注意准确区分,避免过度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