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有哪些主要表现
帕金森病症状分为运动和非运动两类,运动症状有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不同因素对症状表现及应对措施有影响,年龄上老年人症状进展可能快、耐受性差,儿童罕见需专业评估;性别方面女性更年期后症状或加重,男性治疗依从性可能差;生活方式上不良习惯会使症状更严重;病史中合并其他疾病会影响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治疗要权衡药物影响,老年患者用药需关注不良反应,儿童用药要控剂量并加强心理关怀。
一、运动症状
1.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示指呈“搓丸样”动作,频率为4-6Hz。
2.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且呈一致性,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在有震颤的患者中,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称为“齿轮样强直”。四肢、躯干、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髋及膝关节略为弯曲。
3.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早期表现为手指精细动作如解或系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逐渐发展成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迟钝,晚期因合并肌张力增高致起床、翻身均有困难。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
4.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表现为姿势反射消失,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行走时步距缩短,常见碎步、前冲,称为“慌张步态”。
二、非运动症状
1.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中以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最为常见,表现为睡眠中噩梦纷纭,伴有拳打脚、尖叫等激烈的动作。此外,肢体麻木、疼痛也是常见症状。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常见,包括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油脂面)等。吞咽活动减少可导致流涎。疾病后期也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排尿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
3.精神障碍: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也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在疾病晚期,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以及幻觉,其中以视幻觉较为常见。
三、不同因素对症状表现及应对措施的影响
1.年龄因素:老年人可能症状进展相对较快,且对运动障碍的耐受性较差。在应对上,应注重日常护理,帮助老人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散步、太极拳等,且要防止跌倒。儿童及青少年患帕金森病极为罕见,若有疑似症状需及时到专业儿科神经科评估诊断,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设计。
2.性别因素: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使症状有所加重。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女性患者参加社交活动。男性患者可能因自尊心等因素,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家属要多沟通,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患者症状可能更严重。建议患者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同时,饮食上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改善便秘等非运动症状。
4.病史因素:若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症状表现。在治疗帕金森病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其他疾病,药物使用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若患帕金森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谨慎,要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尽可能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康复训练等。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儿童患者用药要严格控制剂量,同时加强心理关怀,避免疾病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