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病理分四期,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等,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以抗感染等为主;小叶性肺炎由多种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引起,以支气管为中心化脓性炎症,起病缓、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有散在阴影,治疗同需抗感染等;儿童小叶性肺炎常见、病情变化快,大叶性肺炎相对少且表现不典型;老年人患两肺炎病情重、易有并发症;体弱多病者恢复慢、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防并发症
一、定义与病原体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迅速累及肺段或整个肺叶的纤维素性炎症。多见于青壮年,常因劳累、受凉等诱因发病,病原体多由呼吸道侵入。
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多见于儿童、老年人、体弱多病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原体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等。
二、病理改变
大叶性肺炎:病理发展过程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溶解消散期。病变处肺组织实变,早期肺泡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随后红细胞、纤维素等渗出,后期渗出物被吸收,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结构。
小叶性肺炎:是以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病灶散在分布于两肺,以下肺和背侧较为多见。病变处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周围肺泡腔也可有炎性渗出。
三、临床表现
大叶性肺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咳嗽、咳痰,初期为干咳,随后可咳出铁锈色痰,胸痛较为明显,可随呼吸和咳嗽加重。患者全身症状较重,可有乏力、头痛等表现,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湿啰音。
小叶性肺炎:起病较缓,症状多不典型,常见症状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可高可低,咳嗽、咳痰,痰可为脓性,呼吸急促较为常见,婴幼儿症状往往较重,可出现呼吸暂停、三凹征等,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可随咳嗽而改变。
四、影像学表现
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叶或肺段均匀性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在不同病理阶段有不同表现,充血水肿期可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溶解消散期实变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变为散在的斑片状阴影。
小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可见散在的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
五、治疗原则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化痰等。
小叶性肺炎:同样以抗感染为主,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病情较轻者可口服抗生素,病情较重者需静脉给药。也需进行对症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
六、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小叶性肺炎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病情变化较快,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治疗时需密切关注呼吸情况,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促进痰液排出。大叶性肺炎在儿童中相对较少,但也可发生,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无论是大叶性肺炎还是小叶性肺炎,病情往往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体弱多病者:此类人群基础疾病多,无论是大叶性肺炎还是小叶性肺炎,恢复相对较慢,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