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什么病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特点,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临床有不同分型,可通过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预防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不同人群感染表现等有差异,特定生活方式和基础肝病患者感染风险及病情有不同情况。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1小时,pH3的环境也能存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1周内,在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此时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数量众多,是更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不易被发现,更容易造成病毒传播。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污染的水源、食物(如食用被污染的贝类等)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也可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相对较高,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特点
1.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
2.临床分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期时,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皮肤黄染,肝大,有压痛和叩痛;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的黄疸表现,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在甲肝的传播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重型肝炎:较少见,多见于老年人、有基础肝病等人群,病情凶险,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出血倾向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是甲型肝炎急性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提示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免疫。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粪便、血液中的HAV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但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在专业实验室开展。
五、治疗原则
甲肝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急性期患者应隔离休息,避免劳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补充维生素等。对于重型肝炎患者需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加强监护、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等。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隔离期一般为自发病日起3周。对隐性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如餐具要严格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加强水源保护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
被动免疫:可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等,一般在接触后1周内注射,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甲肝后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老年人感染后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饮食卫生、密切接触甲肝患者等生活方式容易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更积极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