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肺栓塞该怎么治疗
肺栓塞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如严密监测、绝对卧床等;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等,疗程视情况而定且需观察出血等;溶栓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有严格适应证等;手术治疗有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儿童患者有各自治疗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并谨慎处理相关治疗及风险。
一、一般处理
监测:对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确保其呼吸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支持,根据血氧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95%)。
体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定期协助翻身、拍背等。
二、抗凝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低分子肝素相较于普通肝素,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且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具有起效快、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等优势,但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抗凝治疗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选择药物时要更谨慎评估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风险。
抗凝疗程:一般来说,初始抗凝治疗的疗程至少为3个月。但对于一些复发性肺栓塞、合并易栓症等特殊情况的患者,抗凝疗程可能需要延长,甚至终身抗凝。在抗凝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根据情况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
三、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如是否有近期出血史、颅内病变等禁忌证。
药物及注意事项: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等,一旦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
四、手术治疗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尤其是那些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但该手术风险较大,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心肺功能等。
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特定情况的肺栓塞患者,可采用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的方法,直接去除部分血栓,改善肺循环。这种手术方式相对较为微创,但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操作风险,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肺栓塞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抗凝治疗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可能需要选择相对更安全的抗凝药物,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溶栓治疗的禁忌证评估要更加严格,因为老年患者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妊娠患者:妊娠合并肺栓塞的治疗较为复杂,抗凝治疗需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风险。普通肝素在妊娠期间是相对安全的抗凝药物,而华法林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在妊娠早期和晚期一般不建议使用,妊娠中期可谨慎使用。溶栓治疗在妊娠患者中一般是禁忌的,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出血,危及母婴生命。
儿童患者:儿童肺栓塞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要特别谨慎。抗凝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凝血功能。溶栓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要充分评估收益和风险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溶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