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感是什么
甲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有包膜等结构,表面糖蛋白HA和NA可分型;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接触;临床表现有潜伏期、急起高热等全身及呼吸道等症状,重症可致并发症;诊断靠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预防可接种疫苗和一般措施;治疗分一般和抗病毒,不同人群预防应对有侧重。
病原体
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的结构包括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其病毒表面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蛋白是甲型流感病毒进行分型的主要依据,根据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如H1N1、H3N2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例如,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另外,接触了被甲型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等部位也可能引发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潜伏期通常为1~7天,多数为2~4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较为突出,同时可伴有咽痛、咳嗽、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感染甲型流感后,胃肠道症状相对更为常见。
病情严重程度:大多数患者为轻症,可在发病3~5天后逐渐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发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等。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是否接触过甲型流感患者、是否去过流感高发地区等)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病毒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标本中的甲型流感病毒核酸)、病毒分离培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甲型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若恢复期抗体水平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可协助诊断)等。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一般建议每年秋季或冬季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上述提到的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
一般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对于高危人群感染甲型流感,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即使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也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预防和应对甲型流感时需有所侧重。例如,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感染甲型流感且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家长应做好日常防护,如及时接种疫苗、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等;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需更加注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孕妇感染甲型流感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应格外重视预防,如接种流感疫苗等(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儿童感染甲型流感后胃肠道症状相对多见,要注意观察其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对于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流感流行季节加强防护,一旦感染应及时就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