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细支气管炎
细支气管炎是主要发生于儿童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理改变累及细支气管致狭窄阻塞,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室内通风差等可增加发病风险。症状初期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后出现喘息气促等,体征可闻喘鸣音等。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氧疗等和药物治疗如用支气管舒张剂等。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致严重并发症。预防要避免感染暴露、增强免疫力、管理室内环境。
发病机制
1.病理改变:主要累及直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炎症会导致细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以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引起细支气管狭窄甚至阻塞。显微镜下可见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
2.发病与年龄的关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这与婴幼儿的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婴幼儿的细支气管管腔较窄,黏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细支气管炎。
3.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室内环境通风差、接触吸烟人群等可能增加细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因为不良的生活环境会使婴幼儿更容易暴露于病原体环境中。
临床表现
1.症状
初期:通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鼻塞等,1-2天后出现咳嗽,随后逐渐出现喘息、气促等症状。病情较轻的患儿可能仅有轻微咳嗽和喘息,而病情较重的患儿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小婴儿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除了上述呼吸方面的改变外,还可能出现拒食、烦躁不安等情况;较大的婴儿和幼儿可能喘息症状更为突出,咳嗽相对较明显。
2.体征:听诊时可闻及双肺满布喘鸣音,呼气延长,有时还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根据患儿的年龄、典型的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喘息、气促等症状以及相应的体征进行初步临床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引起的细支气管炎通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病原学检查:可以通过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明确病因。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纹理增粗、有小点片状阴影,部分患儿可出现肺气肿表现,如胸廓前后径增宽、肋间隙增宽等,但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胸部CT检查。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氧疗:对于有气促、发绀等缺氧表现的患儿,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改善缺氧状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拍背、体位引流等方式帮助患儿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使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利于痰液排出。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对于喘息明显的患儿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但需注意小婴儿使用时的安全性等问题。
抗病毒药物:对于明确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细支气管炎,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帕利珠单抗等,但使用有严格的适应证和规范。
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后预后良好,病情会逐渐缓解,喘息等症状消失。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年龄较小(尤其是早产婴儿等)、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患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预防措施
1.避免感染暴露:尽量避免婴幼儿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减少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
2.增强免疫力:对于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对于适龄儿童可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室内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定期消毒等,减少室内病原体的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