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种症状,疼痛症状包括继发性痛经及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性交时会不适;还可有肠道、泌尿系统等其他特殊症状,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需特殊评估。
一、疼痛症状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肿胀,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以致疼痛。如系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可促使子宫肌肉挛缩,痛经势必更为显著。异位组织无出血的病例,其痛经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月经过后,异位内膜逐渐萎缩而痛经消逝。此外,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可查出许多炎症过程,很可能局部的炎症过程伴有活跃的腹膜病变,从而产生前列腺素、激肽和其他肽类物质引起疼痛或触痛。但疼痛程度往往不能反映出腹腔镜检查所查出的疾病程度。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显著,但无痛经者,占25%左右。妇女的心理状况也能影响痛觉。
2.慢性盆腔痛: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盆腔疼痛,常于月经期间加重,可伴有下腹部、腰骶部及盆腔中部的坠胀、疼痛不适,这种疼痛可能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月经异常
1.经量增多: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等功能,导致月经量较以往增多。研究表明,约15%-30%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这是由于内膜异位病灶影响了子宫肌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子宫收缩不协调,进而引起月经量增多。
2.经期延长:患者的月经经期可能会较正常情况有所延长,原本3-7天的经期可能会延长至7天以上。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内膜异位症导致的卵巢功能异常、子宫内膜面积增加等因素有关,使得子宫内膜脱落时间延长,从而导致经期延长。
三、不孕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有不孕。其可能的机制包括: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引起盆腔内微环境的改变,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盆腔内的炎症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干扰受精卵的着床;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导致卵巢排卵功能异常等。例如,异位的内膜组织可能会破坏卵巢的正常结构,影响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四、性交不适
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性交时由于碰撞及子宫收缩和向上提升而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
五、其他特殊症状
1.肠道症状:如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等症状。例如,异位内膜侵犯直肠、乙状结肠时,患者可能会在月经期间出现腹痛、腹泻,类似肠道炎症的表现,但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这是因为异位的内膜组织在肠道部位周期性出血,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的一系列反应。
2.泌尿系统症状:当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膀胱时,可出现周期性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如果侵犯输尿管,可能会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等,出现腰痛等表现。这是由于异位的内膜组织在泌尿系统的相应部位种植,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出血等变化,刺激泌尿系统组织而引起相应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年轻女性可能痛经等症状较为突出;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女性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有过盆腔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可能有其特殊性。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症状对妊娠及胎儿的影响;对于老年女性出现相关类似症状时,需要排除其他恶性病变的可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