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底出血
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位置异常,底出血是常见表现,分多种类型,病因不明,有相应临床表现,靠超声等诊断,治疗原则包括抑制宫缩、纠正贫血、预防感染、终止妊娠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循证医学显示个体化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胎儿存活率。
一、前置胎盘底出血的定义与分类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底出血是前置胎盘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前置胎盘分为完全性前置胎盘(中央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和低置胎盘。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称为“警戒性出血”;边缘性前置胎盘出血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部分性前置胎盘的出血时间及出血量介于两者之间;低置胎盘胎盘下缘距宫颈内口的距离较近但未达到宫颈内口。
二、前置胎盘底出血的病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因素有关。子宫内膜受损后,子宫蜕膜血管形成不良,胎盘为了摄取足够营养,扩大面积,延伸至子宫下段,从而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底出血。
三、前置胎盘底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出血情况因类型而异,完全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早且量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量介于完全性和边缘性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多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
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明确前置胎盘的类型。磁共振成像(MRI)对胎盘植入等情况有较高诊断价值,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四、前置胎盘底出血的治疗原则
抑制宫缩:常用药物如利托君、阿托西班等,可抑制子宫收缩,延长孕周,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纠正贫血:根据患者贫血程度补充铁剂等,改善患者贫血状况,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尤其是对于有阴道流血的患者,降低感染风险。
终止妊娠:如果发生大量出血甚至休克,无论胎儿孕周大小,为了挽救孕妇生命应终止妊娠;对于孕周较小、胎儿存活的患者,应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孕周,提高胎儿存活率,可在促胎肺成熟后终止妊娠。
五、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等)的注意事项
孕妇年龄:年轻孕妇相对身体状况较好,对出血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强,但仍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高龄孕妇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前置胎盘底出血时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孕妇的全身状况和胎儿情况。
性别:前置胎盘底出血主要影响孕妇和胎儿,性别本身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在处理过程中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无论男女孕妇,都可能因担心自身和胎儿健康而产生焦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生活方式: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避免剧烈活动、性生活等可能增加腹压的行为。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而诱发出血。
特殊人群风险:有多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底出血的风险较高,因为剖宫产手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导致胎盘植入等严重并发症,增加出血风险和处理难度。对于这类孕妇,在孕期要加强监测,提前做好应对大出血等紧急情况的准备。
六、循证医学依据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超声准确诊断前置胎盘类型后,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合理使用抑制宫缩药物、及时纠正贫血和预防感染等措施,能够改善孕妇的预后,提高胎儿存活率。例如,有研究显示,在规范使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后,孕周较小的胎儿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在预防感染方面,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降低孕妇产褥期感染的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