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症状重表现
脑干梗塞会引发意识、颅神经、运动、呼吸循环等多方面障碍,意识障碍常见不同程度改变;颅神经功能障碍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及运动等方面表现;运动障碍包括交叉性瘫痪及肌张力改变;呼吸循环障碍有呼吸节律异常和血压心率等循环功能影响,且不同人群在各障碍的发生概率、程度及恢复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意识障碍表现
脑干梗塞时意识障碍较为常见,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其中脑桥被盖部等结构受损影响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进而干扰意识的维持。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脑干梗塞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意识改变,这与脑干内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导致对大脑皮质的唤醒作用减弱密切相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基础脑功能储备相对较弱,意识障碍可能更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重。
二、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1.眼球运动障碍:可出现复视、眼球同向凝视障碍等。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团及相关传导束受累时会影响眼球运动,如动眼神经麻痹可表现为患侧眼球外斜、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等。有研究显示,脑干梗塞患者中约30%-50%存在眼球运动相关障碍,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年龄较大者因血管弹性等因素影响,发生眼球运动障碍的概率相对更高,且恢复相对较慢。
2.面部感觉及运动障碍:三叉神经受损可导致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面神经受累则出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口角歪斜等。脑干内三叉神经感觉核和运动核以及面神经核等结构受损会引发相应症状,一般来说,脑干梗塞患者中约40%-60%会出现颅神经相关面部症状,年龄越大,血管病变导致颅神经受累的风险越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血压、高血糖未良好控制的患者,颅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可能更甚。
三、运动障碍表现
1.肢体瘫痪:常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这是因为脑干内皮质脊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与颅神经核团关系密切,一侧脑干病变时,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同时同侧颅神经核团受累出现颅神经麻痹。据统计,脑干梗塞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不同程度肢体瘫痪,年龄较大者由于肌肉力量基础、神经修复能力等因素,肢体瘫痪恢复相对困难,男性和女性在瘫痪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肢体瘫痪后恢复可能更不理想,且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2.肌张力改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脑干病变影响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相关结构时会导致肌张力异常,如急性脑干梗塞早期可能因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出现不同肌张力改变情况,一般来说,约20%-30%脑干梗塞患者存在肌张力异常表现,年龄较小但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引发脑干梗塞的情况较少见,而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退变等因素使得出现肌张力异常的概率增加,且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能加重肌张力异常的程度。
四、呼吸循环障碍表现
1.呼吸节律异常:脑干内呼吸中枢所在部位受损可导致呼吸节律改变,如出现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等。延髓呼吸中枢是呼吸节律调节的关键部位,脑干梗塞累及该区域时会影响呼吸节律,研究发现约10%-20%脑干梗塞患者会出现呼吸节律异常,年龄较大者呼吸中枢对缺血缺氧更敏感,所以发生呼吸节律异常的风险相对更高,女性在这方面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呼吸节律异常可能更易发生且病情更危重。
2.循环功能影响: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异常等。脑干病变影响心血管运动中枢时会导致血压和心率的改变,如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等。约15%-25%脑干梗塞患者会出现循环功能相关异常,年龄较大患者血管调节功能本身较弱,所以血压心率波动可能更明显,男性和女性在循环功能异常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循环功能异常后病情恶化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