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和脑梗塞的病人常用的药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溶栓类、抗血小板聚集类、抗凝类、神经保护类和改善脑循环类药物。溶栓类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针对不同患者有相应应用;抗凝的肝素和华法林使用需密切监测;神经保护的依达拉奉和胞磷胆碱有各自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改善脑循环的丁苯酞能改善相关情况且需关注特殊人群用药。
一、溶栓类药物
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公认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内源性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的目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4.5小时内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既往有颅内出血、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卒中史、严重高血压未控制等患者禁用。
2.尿激酶:也是常用的溶栓药物,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发挥溶栓作用。在脑梗塞发病6小时内可考虑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与rt-PA相比有一定差异,同样需要严格筛选患者,排除禁忌证。
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降低脑梗塞患者的复发风险,对于大多数脑梗塞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但对于有严重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等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可能增加,需密切关注。
2.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存在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疗效和安全性特点,在使用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出血等风险。
三、抗凝药物
1.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凝血酶的生成,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心源性脑栓塞等,可能会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凝血指标调整剂量,避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老年人使用肝素时,由于其代谢和排泄功能可能下降,更要谨慎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2.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主要用于心源性脑栓塞等需要长期抗凝的患者,但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个体差异大,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并且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出血等风险,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更加精细地管理。
四、神经保护类药物
1.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脑梗塞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临床研究显示,依达拉奉能够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时一般不需要调整剂量,但需要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时要密切监测。
2.胞磷胆碱:可以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它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对脑梗塞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该药物相对比较安全,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可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应用。
五、改善脑循环药物
1.丁苯酞:能够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丁苯酞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在使用丁苯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关注其身体状况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