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症状特征是什么
败血症可表现出全身症状、局部感染表现及器官功能损害表现。全身症状有高热、寒战、乏力等;局部感染表现包括原发感染病灶及迁徙性病灶;器官功能损害可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不同人群在各表现上有其特点。
一、全身症状
1.发热:败血症患者常出现发热表现,多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5℃以上,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低热,但相对较少见。发热机制主要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婴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败血症时发热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体温不稳定;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热可能相对不显著,但仍需密切关注。
2.寒战:与发热常相伴出现,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后,机体发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当病原体释放内毒素等致热物质时,会刺激神经系统,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出现寒战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时出现寒战可能提示感染较为严重,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3.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同时炎性反应消耗过多能量,以及毒素作用于机体,影响神经肌肉功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败血症时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基础体能储备相对较少。
二、局部感染表现
1.原发感染病灶:不同部位的感染可导致相应的局部表现。例如,若为肺部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肺部感染的症状,肺部听诊可能闻及啰音;若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局部皮肤可见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溃疡等表现;若为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细菌等异常。对于儿童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较为常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疖、痈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皮肤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迁徙性病灶:部分败血症患者可出现迁徙性病灶,如感染经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可在骨骼、关节、肝、脾等部位形成脓肿等病变。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引起骨髓炎,导致骨骼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若累及关节,可出现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等表现。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发生迁徙性骨髓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三、器官功能损害表现
1.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率加快,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这是因为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同时导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发生败血症时更容易出现心血管功能的紊乱,需加强心电监护等监测措施。
2.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由于感染累及肺部,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在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的患者,肺部本身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发生败血症时呼吸系统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治疗上需兼顾肺部基础疾病的影响。
3.消化系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损害、黄疸等。病原体及其毒素可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同时肝脏在感染状态下也会受到损伤。对于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发生败血症时消化系统症状可能更为突出,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
4.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烦躁、嗜睡、昏迷等。这是因为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等因素影响了神经系统功能。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发生败血症时出现神志改变需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