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治疗方法
中风分为急性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有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及6-24小时内精选患者可考虑,需综合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评估)和血管内治疗(大血管闭塞6-24小时内符合条件患者可考虑,也需综合相关因素评估);出血性中风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安静卧床等,控制血压,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和手术治疗(符合指征的脑出血可考虑,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康复治疗需在中风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包括多种康复,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患者康复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相关事项,早期康复能显著改善预后。
一、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循证医学证实其能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残疾率等。对于发病6-24小时内的精选患者也可考虑静脉溶栓,但获益证据相对弱于4.5小时内。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考虑溶栓,但需综合评估出血风险等,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条件等因素出血风险相对高,但并非绝对禁忌。
生活方式: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溶栓时需更密切监测,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血管病变程度及出血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在溶栓前控制好基础疾病在相对稳定状态,以平衡溶栓获益与出血风险。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例如一些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机械取栓在改善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方面的显著效果。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在评估后符合条件也可考虑血管内治疗,不过要充分考虑其整体身体状况、基础疾病负担等。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治疗前需尽可能调整,以利于治疗及预后,比如戒烟限酒等。
病史:有复杂基础病史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血管内治疗需谨慎评估,因为这些基础病史可能影响治疗操作及术后恢复。
二、出血性中风治疗
1.一般处理:安静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等。对于脑出血患者,要控制血压,循证医学表明合理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再出血及降低死亡率等,但降压需平稳逐步进行。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相对脆弱,监测需更精细,血压控制目标也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需更个体化调整。
生活方式: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出血性中风患者,需在病情稳定后积极劝导改变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是复发的风险因素。
病史:有心脏病史等基础病史的出血性中风患者,要考虑基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比如心脏病可能影响抗凝等治疗的选择。
2.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如脑叶出血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或直径大于3cm且有脑干受压征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差,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高,需在术前尽量调整生活方式,提高手术耐受性。
病史:有严重肺部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增加,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的利弊。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中风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早期康复的方式和进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中风康复有其自身特点,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针对儿童的身体发育等特点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老年患者康复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循序渐进。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配合改变生活方式,如肥胖患者需在康复同时进行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以促进康复。
病史: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康复效果及伤口愈合等(如存在康复相关伤口操作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