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罕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由感染(病毒、细菌等)或疫苗接种诱发,有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及发热等表现,辅助检查有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用免疫调节治疗,预后因个体而异,多数经治可改善症状,部分留后遗症,儿童预后与可塑性及康复干预相关
一、定义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变,通常发生在感染后、出疹后或疫苗接种后等情况之后。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感染相关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可能与之相关,如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等。例如在麻疹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同时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神经系统的髓鞘成分,导致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发生。一般儿童在麻疹感染后发生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免疫调节更容易出现紊乱。
2.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如肺炎链球菌感染等,但相对病毒感染而言,关联证据相对较少。
(二)疫苗接种相关
部分疫苗接种后可诱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例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等接种后。一般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在特定人群中,可能由于个体免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免疫反应失控,攻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青少年和儿童在疫苗接种后发生的风险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些有既往免疫相关疾病病史的儿童风险相对更高。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意识障碍可能更易发生且变化相对较快。例如部分患儿起病后很快从清醒状态进展为嗜睡,进而陷入昏迷。
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无力,严重时可导致偏瘫或截瘫。儿童可能表现为行走困难、肢体活动不灵活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难以准确表达肢体不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运动行为的变化。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可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儿童癫痫发作时表现可能多样,如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以避免对神经系统造成进一步损伤。
2.其他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左右,发热时间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不同年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
四、诊断
(一)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可轻度升高,一般在(10-500)×10/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儿童脑脊液细胞数变化可能因年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脑脊液细胞数可能相对更高一些,但总体趋势与成人相似。
蛋白含量:蛋白含量可轻度至中度升高,一般在0.5-2.0g/L左右。
寡克隆带:部分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寡克隆带,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免疫球蛋白合成。
2.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见脑和脊髓内多发的脱髓鞘病灶,病灶多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可累及大脑白质、脑干、小脑和脊髓等部位。儿童由于颅骨相对较薄,MRI检查相对更易进行,且病灶显示可能更清晰,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
主要采用免疫调节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髓鞘的损伤。例如使用甲泼尼龙等药物进行冲击治疗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判断,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六、预后
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可改善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但仍需密切随访观察其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专业康复干预,如康复训练等,以最大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