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哮喘性支气管炎
哮喘性支气管炎是3岁以下婴幼儿较常见的喘息性疾病,与感染、过敏、解剖特点有关,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一般治疗、控制感染、平喘治疗,大多预后好,可通过加强护理等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定义
哮喘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喘息性疾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本质是婴幼儿期有哮喘素质的小儿发生的一种支气管肺炎,常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引起,常见的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可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气道狭窄,引发喘息等症状。
2.过敏因素:患儿往往有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诱发哮喘性支气管炎发作。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儿,在接触尘螨后,气道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喘息、咳嗽等症状。
3.解剖特点: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较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容易发生感染和痰液阻塞,从而诱发喘息。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喘息:多为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可伴有呼气性呼吸困难,患儿可听到明显的喘鸣声。
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可咳有痰的咳嗽。咳嗽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影响患儿的睡眠和进食。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可出现高热。还可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粗湿啰音,呼气延长。发作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既往有无喘息发作史、过敏史、家族中有无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
2.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喘息、咳嗽等临床表现,结合肺部听诊有哮鸣音等体征。
3.辅助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进行病毒或细菌的检测,以明确感染病原体。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有小点片状阴影,但一般无大片实变影。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2.控制感染:如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对于病毒感染,一般可采用对症治疗,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
3.平喘治疗:可选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缓解喘息症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但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六、预后
大多数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次数可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发作。但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七、预防
1.加强护理:注意婴幼儿的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过敏原的接触。
2.增强体质:让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明确过敏原的患儿,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花粉过敏的患儿,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4.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及时预防和治疗婴幼儿的呼吸道感染,可减少哮喘性支气管炎的发作。
八、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哮喘性支气管炎。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咳,以免加重病情。
2.过敏体质患儿:需要更加严格地避免接触过敏原,家长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生活环境,找出可能的过敏原并尽量规避。例如,家中不饲养宠物,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以减少尘螨接触等。
3.有家族哮喘史患儿:这类患儿属于哮喘性支气管炎的高危人群,家长应更加密切关注患儿的呼吸情况,一旦出现喘息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