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脓肿治疗包括抗感染、痰液引流、手术及支持治疗。经验性抗感染依社区或医院获得性情况选药,目标性抗感染据病原学药敏调整;痰液引流分体位引流和机械引流;手术有适应证和禁忌证;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和对症支持,营养支持按需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对症支持依患者情况处理。
一、抗感染治疗
(一)经验性抗感染
根据急性肺脓肿常见病原菌情况,初始治疗需覆盖厌氧菌等。社区获得性急性肺脓肿多由厌氧菌感染为主,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等,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克林霉素等药物;医院获得性急性肺脓肿可能需覆盖革兰阴性菌等,可选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这些药物的选择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中对不同来源肺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得出的。
(二)目标性抗感染
在获得病原学证据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例如,若病原学检查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且药敏显示对苯唑西林敏感,可选用苯唑西林等;若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通过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菌及药敏情况能更精准地进行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风险,这是遵循循证医学中依据病原学指导治疗的原则。
二、痰液引流
(一)体位引流
根据肺脓肿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进行引流,如病变位于上叶,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位于下叶背段,可采取俯卧位等。体位引流可利用重力作用使痰液易于排出,一般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通过合理的体位引流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痰液在肺部的积聚,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体位引流时需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体位引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发生意外。
(二)机械引流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且体位引流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机械引流方法,如纤维支气管镜吸引等。纤维支气管镜吸引能直接到达病变部位,清除痰液,同时还可进行病原学标本的采集等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年龄患者的耐受程度,儿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规范,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等。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和痰液引流等处理后,仍有反复感染、大量咯血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肺脓肿合并支气管扩张、脓胸等并发症经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长期反复感染导致肺部结构严重破坏,影响肺功能且内科治疗难以改善的患者,手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肺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二)手术禁忌证
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病变广泛,累及双侧肺部的患者等为手术禁忌证。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
四、支持治疗
(一)营养支持
急性肺脓肿患者由于感染消耗等原因,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需给予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可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营养制剂,如能全力等;对于不能经胃肠道进食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求的患者,可给予肠外营养,如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营养需求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对症支持
对于发热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当体温超过38.5℃且患者有明显不适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强降温药物等,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咳痰明显的患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痰液引流等,同样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