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鳞状细胞癌是指什么
肺部鳞状细胞癌是肺癌常见病理类型,属非小细胞肺癌,好发于段以上大支气管,显微镜下有鳞状上皮分化特征;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职业暴露)、病史(如慢阻肺)相关;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咳嗽、痰血、胸痛等)和全身症状(消瘦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和病理学检查(痰细胞学、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
发病部位特点
好发于段以上大支气管,也就是常说的中央型肺癌相对多见。这是因为大支气管的黏膜上皮更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长期刺激,比如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会首先作用于大支气管部位的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发生恶变,逐渐发展为肺部鳞状细胞癌。
病理组织学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具有角化和细胞间桥等鳞状上皮分化的特征。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可出现角化珠,细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细胞修复功能下降等情况的概率增加,从而使患肺部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升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更弱,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病。
性别因素:男性发病相对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等暴露风险更高有关。男性在社会交往、工作等场景中接触烟草烟雾等致癌物质的机会相对更多,长期的烟草暴露会显著增加肺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肺部鳞状细胞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香烟燃烧时会产生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大量致癌物质,长期吸烟的人,这些致癌物质会持续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的DNA损伤、基因突变等,进而引发肺部鳞状细胞癌。有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肺部鳞状细胞癌的几率越高。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某些职业性致癌物质也与肺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相关,比如长期接触石棉、砷、铬等物质的职业人群,患肺部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些职业性致癌物质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对肺部细胞造成持续的损害,引发细胞的恶性转化。
病史因素: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患肺部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这是因为肺部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会使肺部细胞处于持续的损伤-修复状态,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的异常改变,从而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若肿瘤导致支气管狭窄,咳嗽会加重,可为持续性高调金属音样咳嗽;还可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肿瘤侵犯支气管黏膜血管时可引起少量咯血,若侵犯大血管则可引起大咯血;另外,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患者可出现发热、胸痛等症状,胸痛多为胸部隐痛或钝痛,随着肿瘤侵犯胸膜可出现胸痛加剧且为持续性。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消耗症状,这是由于肿瘤生长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且肿瘤坏死产物可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位于隐蔽部位的肿瘤可能容易漏诊,不过其价格低廉,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胸部CT:是诊断肺部鳞状细胞癌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可以发现直径较小的肺部结节,对于判断肿瘤有无侵犯周围组织,如胸膜、纵隔等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患者咳出的痰液中查找癌细胞,若找到鳞状细胞癌细胞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痰液收集是否规范、肿瘤所在部位等,一般中央型肺癌痰细胞学检查阳性率相对较高。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可直接观察到支气管内的肿瘤病变,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对支气管进行灌洗,收集灌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可在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出血、气胸等并发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