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区别
流感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在病毒类型与基因结构、传播方式、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分节段负链RNA病毒,传播以飞沫和接触为主,症状全身重呼吸道轻,诊断靠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新型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传播有飞沫、密切接触及气溶胶可能,症状多样,诊断有多种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毒类型与基因结构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是RNA病毒,其基因组为分节段的负链RNA。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和局部暴发。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是RNA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有包膜,表面有刺突蛋白。
二、传播方式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更容易发生传播,季节性明显,冬春季高发。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疫情期间全球大流行。
三、临床症状
流感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4天(平均2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儿童流感表现与成人相似,但可出现喉炎、中耳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等,婴幼儿流感常伴有喉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临床表现相对较轻,部分儿童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少数儿童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新生儿感染后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嗜睡、吃奶差等。
四、诊断方法
流感病毒: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快速抗原检测等)、血清学检测(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等。
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CRP、血沉、降钙素原、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病毒基因测序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对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治疗原则
流感病毒: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多饮水、营养支持等,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常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等,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较好。
新型冠状病毒: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轻型、普通型患者主要是隔离管理和对症支持治疗,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目前一些抗病毒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后,流感可选用适宜儿童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可能病情变化较快,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孕妇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评估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和防护措施,因为孕妇身体状况特殊,任何感染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老年人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要加强监测和护理,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加重,需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和感染的治疗,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对感染的耐受和恢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