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检查表现
中央型肺癌是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肺癌,其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PET-CT等。X线早期部分无明显异常,中晚期有肺门肿块及“反S”征等表现;CT有支气管改变、肺门肿块等直接征象及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等间接征象;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且能显示血管受累情况;PET-CT可发现代谢异常增高的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不同检查各有特点优势,诊断分期常需结合多种检查,还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
一、X线检查
1.早期表现:
部分中央型肺癌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征象。当肿瘤引起支气管部分阻塞时,可出现局限性肺气肿,表现为肺局部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例如,在胸部X线平片上可见某一肺叶或肺段的透亮度高于正常区域,这是由于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导致气体呼出受限引起的。
若支气管阻塞程度加重,可出现肺不张。不同肺叶或肺段的不张有其特定的X线表现,如右肺上叶肺不张时,X线可表现为右肺上野密度增高,水平裂向上移位,气管向右移位等;左肺上叶肺不张时,可出现左肺上野密度增高,气管向左移位等。
2.中晚期表现:
肺门区可出现肿块影,肿块与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同时存在时,可形成典型的“反S”征,这是中央型肺癌的典型X线表现之一。即右上肺中央型肺癌时,肺不张下缘呈反S状,是由于右上叶支气管被肿瘤阻塞,其上方肺组织不张,下方肿瘤肿块影所致。
二、CT检查
1.直接征象
支气管改变:可见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支气管壁增厚可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呈不规则的增厚,管腔狭窄可呈局限性或节段性,当管腔完全阻塞时则表现为相应支气管分布区域的肺组织不张。例如,通过高分辨CT可以清晰观察到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管腔情况,对于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能准确判断。
肺门肿块:肺门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肿块的形态可呈结节状、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块密度多较均匀,增强扫描时肿块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一般来说,恶性肿瘤的强化特点是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周围肺组织。
2.间接征象
阻塞性肺炎:肿瘤阻塞支气管后,远端肺组织可出现阻塞性肺炎,表现为受累肺叶或肺段内出现斑片状或大片状的模糊影,边界不清,可伴有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阻塞性肺炎可反复发生,且不易完全吸收。
阻塞性肺不张:CT上表现为相应肺叶或肺段的体积缩小,密度增高,邻近的肺组织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不同肺叶肺不张在CT上有其特征性表现,如左肺下叶肺不张时,可见左肺下叶体积缩小,纵隔向左移位等;右肺下叶肺不张时,可见右肺下叶体积缩小,横膈抬高,纵隔向右移位等。
三、MRI检查
1.软组织分辨率高:MRI对于纵隔内结构和肺门肿块与周围血管、支气管等结构的关系显示较为清晰。在T1加权像上,肺门肿块多呈中等信号,与肌肉信号相近;在T2加权像上,肿块信号较高,常高于周围肺组织信号。
2.血管受累情况显示:可以较好地显示肿瘤与大血管的关系,如是否侵犯肺动脉、肺静脉等。当肿瘤侵犯血管时,在MRI上可表现为血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或被肿块包绕等。例如,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上腔静脉等大血管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四、PET-CT检查
1.代谢异常增高:中央型肺癌在PET-CT上表现为肿瘤部位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SUV(标准摄取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通过PET-CT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对于肿瘤的分期、疗效评估等有重要意义。例如,能够发现肺部原发病灶以及纵隔、远处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灶,有助于全面了解肿瘤的累及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分期等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X线或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在评估肺不张等情况时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