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前置胎盘
完全性前置胎盘指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发病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胎盘异常、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相关,临床表现为妊娠晚期无痛性阴道流血、贫血及休克表现,通过超声等诊断,对母儿有产后出血等影响,治疗有期待疗法和终止妊娠,特殊人群中高龄、剖宫产史、肥胖孕妇需注意相关事项。
发病相关因素
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手术史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或萎缩性病变,使子宫蜕膜血管形成不良,胎盘为摄取足够营养面积,延伸到子宫下段,增加前置胎盘发生风险。例如有过剖宫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发生完全性前置胎盘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剖宫产手术会对子宫肌层等造成损伤,影响胎盘着床位置。
胎盘异常:胎盘面积过大,如多胎妊娠时胎盘面积相对较大,易延伸至子宫下段;胎盘形态异常,如副胎盘等,也可能导致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发生。
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受精卵到达宫腔时,滋养层尚未发育到能着床的阶段,继续下移植入子宫下段,从而形成前置胎盘。
临床表现
妊娠晚期无痛性阴道流血:这是完全性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妊娠28周后,出血往往突然发生,且无明显诱因。初次流血量一般不多,但也有初次出血就很严重,导致休克的情况。随着子宫下段不断伸展,出血可能反复发生,且出血量逐渐增多。
贫血及休克表现:反复阴道流血可导致孕妇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大量出血时可引起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头晕等,严重威胁母儿生命安全。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的主要方法。可以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一般在妊娠20周后通过超声检查即可明确胎盘位置。
磁共振成像(MRI):对完全性前置胎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超声检查结果不明确或诊断困难的病例,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对母儿的影响
对母体的影响:
产后出血: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分娩后胎盘剥离面不易收缩止血,常发生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植入性胎盘: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可导致胎盘剥离不全而发生产后大出血,且需要切除子宫,严重威胁产妇生命。
产褥感染:前置胎盘剥离面接近宫颈外口,细菌易经阴道上行侵入,加之产妇贫血等体质虚弱,易发生产褥感染。
对胎儿的影响:由于前置胎盘出血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可引起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早产发生率也会增高,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
治疗原则
期待疗法:适用于妊娠<34周、胎儿体重<2000g、胎儿存活、阴道流血量不多、一般情况良好的孕妇。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可给予镇静、止血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评估胎盘位置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等。
终止妊娠:
剖宫产术:是处理完全性前置胎盘的主要手段。可迅速结束分娩,娩出胎儿,挽救母儿生命。适用于入院时出血性休克、前置胎盘期待疗法中发生大出血、妊娠已达足月或近足月等情况。
阴道分娩:仅适用于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且胎儿为头位、临产后产程进展顺利并估计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但现在临床中完全性前置胎盘多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完全性前置胎盘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孕期并发症较多,如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在孕期需更加密切监测孕妇血压、血糖、胎盘位置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等,加强产前检查频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有剖宫产史的孕妇:此类孕妇再次妊娠发生完全性前置胎盘的概率增加,孕期要严格按照产检要求进行超声检查,明确胎盘位置。在分娩时需提前做好应对产后出血、胎盘植入等并发症的准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降低母儿风险。
肥胖孕妇:肥胖孕妇可能存在子宫局部血流等异常情况,也可能增加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发生风险。在孕期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密切关注胎盘位置变化,加强对孕妇血糖等指标的监测,因为肥胖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等的风险也较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母儿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