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引起的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病毒感染多见,细菌感染可继发,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诱因预防。
一、定义
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多数情况下由病毒感染导致,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后继发出现,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此外,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等理化因素也可引发该病。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咳嗽:起病初期为干咳,之后咳嗽加剧,伴有咳痰,初为白色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婴幼儿症状往往较重,常有发热、呕吐及腹泻等。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一般持续3-5天,伴有乏力、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出现喘息。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可能起病较急,除上述咳嗽、发热等症状外,因儿童气道相对狭窄,更容易出现喘息,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关注。例如,幼儿可能因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和进食。
成年人:成年人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但也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出现较为明显的全身不适,若为过敏因素导致,可能有既往过敏史相关表现,如曾接触过敏原后发病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急性支气管炎可能恢复较慢,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咳嗽、咳痰症状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起病诱因、咳嗽咳痰情况、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现的时间及特点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刺激性气体、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肺部听诊,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啰音的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3.辅助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增高。
胸部X线或CT检查:大多数患者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表现,少数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提示支气管有炎症改变。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保暖: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例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多饮水:多饮水可以湿化气道,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每日饮水量可在1500-2000ml左右。
2.对症治疗
止咳祛痰:若咳嗽无痰或痰少,可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物;若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选用氨溴索、溴己新等祛痰药物。
平喘:对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喘息症状。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免疫缺陷患者等特殊人群,可根据情况选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细菌感染:根据病情轻重,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五、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例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苹果、胡萝卜、鸡蛋等。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增强机体抵抗力。
2.避免诱因
减少接触刺激性因素:在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若需外出可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等,如在装修新环境时,可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
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方式预防流感病毒感染,从而降低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