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和肺结节的区别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经空气飞沫传播,不同人群可发病,影像学有多种表现,有相应临床症状,通过痰检等诊断,抗结核治疗预后多较好;肺结节病因复杂,影像学有结节大小、形态等表现,多无症状或有相应症状,靠胸部CT等诊断,良性预后好,恶性视情况治疗且预后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1.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传染源(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会传播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例如,在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肺结核的传播风险较高。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
2.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上各种大小、边缘清楚或模糊的局灶性圆形致密影。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后修复形成)、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铍等)、环境因素(空气污染)、遗传因素以及肺部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早期等有关。各年龄、性别均可出现,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环境等可能增加肺结节的发生风险。
二、影像学表现
1.肺结核: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如原发性肺结核常表现为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阴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见双肺弥漫性的粟粒状阴影;继发性肺结核多发生在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表现为浸润、干酪样变、空洞形成等,空洞内有时可见液平。
2.肺结节:结节大小是重要指标,直径≤5mm为微小结节,6-10mm为小结节。结节形态方面,良性结节多边缘光滑、规则;恶性结节常边缘毛糙、有分叶、短毛刺等。结节数量上,可为单发或多发。例如,炎性结节多为单发、边缘较光滑;而肺癌导致的结节可能为单发、形态不规则等。
三、临床症状
1.肺结核: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不同类型肺结核症状有所差异,如粟粒型肺结核可急性起病,有高热等全身毒血症状;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可能咳嗽、咳痰多年,伴有反复咯血等。
2.肺结节:大多数肺结节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当结节较大或累及支气管等结构时,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例如,结节靠近支气管时可能刺激支气管引起咳嗽,若侵犯血管则可能出现咯血。
四、诊断方法
1.肺结核:
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方法,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即可确诊。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根据皮肤硬结直径判断结果,对儿童、青少年的结核病诊断有参考价值,但阳性不一定代表现症感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
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范围等,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2.肺结节:
胸部CT是主要的检查手段,通过高分辨率CT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肺结节的特征。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等,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是确诊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可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五、治疗原则
1.肺结核:主要是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对于病情较重、有并发症等情况可能需要辅助其他治疗,如出现大咯血时可能需要止血等对症处理。
2.肺结节:需根据结节性质进行处理。如果是良性结节,如炎性结节,可能针对感染进行相应处理后定期随访;如果考虑为恶性结节,多需要手术切除等治疗,具体治疗方案根据结节的病理类型、患者身体状况等综合决定。
六、预后情况
1.肺结核:经过规范抗结核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出现肺组织严重破坏、咯血、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肺结节:良性肺结节经治疗或随访无变化,预后良好;恶性肺结节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手术等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如果发现较晚,出现转移等情况,预后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