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其成因多样,包括梗阻性难产(胎儿异常、骨盆狭窄、软产道阻塞)、子宫手术史(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缩宫素、前列腺素类药物)、产科手术损伤(产钳助产、臀牵引术等)、子宫本身病变(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壁病变);同时,高龄产妇、有子宫手术史的产妇、肥胖产妇和多次分娩的产妇等特殊人群发生子宫破裂风险较高,需采取相应的孕期保健和分娩方案措施来降低风险。
一、梗阻性难产
1.胎儿异常:胎儿过大、胎位异常(如肩先露、臀先露等)、胎儿畸形(如脑积水、联体双胎等),会使胎儿通过产道困难。在分娩过程中,胎儿下降受阻,为克服阻力,子宫强烈收缩,子宫下段过度伸展变薄,最终可导致子宫破裂。高龄产妇因胎儿发育异常的概率相对增加,发生梗阻性难产进而子宫破裂的风险也可能升高。
2.骨盆狭窄:包括骨盆入口狭窄、中骨盆狭窄或骨盆出口狭窄。产妇自身骨盆发育异常或因既往外伤、疾病等导致骨盆形态改变,使胎儿难以通过产道,子宫为了将胎儿挤出会不断加强收缩,增加子宫破裂的可能性。
3.软产道阻塞:如阴道横隔、宫颈坚韧、宫颈瘢痕等情况,会阻碍胎儿下降,子宫在收缩力的持续作用下,下段承受压力过大,引发子宫破裂。
二、子宫手术史
1.剖宫产手术:既往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子宫上会有手术瘢痕。再次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随着子宫的增大和收缩,瘢痕部位可能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尤其是距离前次剖宫产时间较短、剖宫产手术缝合技术不佳等情况,破裂风险更高。多次剖宫产的女性,子宫瘢痕增多,子宫破裂的风险呈递增趋势。
2.子宫肌瘤剔除术:如果肌瘤剔除时穿透了子宫肌层,术后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薄弱区域。妊娠时子宫肌层伸展,薄弱处可能发生破裂。
3.其他子宫手术:如子宫畸形矫正术等,手术部位在妊娠期间可能因子宫的变化而出现破裂。
三、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
1.缩宫素使用不当:在引产或催产过程中,如果缩宫素剂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会导致子宫强烈收缩且失去节律性,使子宫下段过度拉长变薄,最终引发子宫破裂。尤其是对于子宫肌层有病变、有子宫手术史的产妇,对缩宫素更为敏感,使用时更需谨慎。
2.前列腺素类药物: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促宫颈成熟或诱发宫缩时,若未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也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强,增加子宫破裂的风险。
四、产科手术损伤
1.产钳助产:在困难的阴道助产过程中,产钳使用不当,如放置位置不准确、用力过猛等,可能直接损伤子宫,导致子宫破裂。
2.臀牵引术:操作不规范的臀牵引,可能会使胎儿肢体、头部等对子宫造成较大的压力和牵拉,引起子宫破裂。
3.内转胎位术:该手术是在分娩过程中改变胎儿胎位的操作,如果技术不熟练或用力不当,可能导致子宫破裂。
五、子宫本身病变
1.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肌层发育不均匀,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时,子宫各部分承受的压力不一致,薄弱部位容易发生破裂。
2.子宫肌壁病变:如子宫肌炎、子宫腺肌病等,会使子宫肌层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在子宫收缩过程中容易出现破裂。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孕期应严格进行产前检查,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和生育史。医生需综合评估产妇和胎儿情况,制定合理的分娩方案。如果有子宫手术史等高危因素,可能需要提前住院待产,密切观察子宫情况。
2.有子宫手术史的产妇:再次妊娠前应咨询医生,评估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孕期要加强产检,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瘢痕部位的厚度和连续性。分娩方式的选择要谨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阴道试产还是再次剖宫产。
3.肥胖产妇:肥胖产妇可能存在骨盆相对狭窄、胎儿过大等问题,增加梗阻性难产和子宫破裂的风险。孕期应合理控制体重增长,定期产检,评估胎儿大小和骨盆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4.多次分娩的产妇:多次分娩会使子宫肌层受损,弹性降低。这类产妇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分娩时要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和产程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