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脓肿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组织化脓性病变致肺实质坏死形成脓肿,病因有病原体感染(经呼吸道吸入、血源性、邻近器官蔓延)和易感因素(儿童老年人易患、长期大量饮酒、有基础肺部疾病者);临床表现有急性(高热、咳嗽、咳脓臭痰等)和慢性(咳嗽、咳脓痰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X线、CT)和实验室(血常规、痰涂片培养)检查;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需与细菌性肺炎、空洞性肺结核等鉴别;治疗有抗感染、痰液引流、手术等方法;预后多数可治愈,不及时彻底治疗可转慢性甚至有严重并发症,预防需积极治疗相关病灶、避免误吸、控制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组织化脓性病变,导致肺实质坏死形成脓肿。
一、病因
1.病原体感染: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厌氧菌等。经呼吸道吸入是主要感染途径,比如醉酒、昏迷、脑血管意外等导致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人群,易将口咽部定植菌吸入肺内引发感染;血源性感染多是因皮肤感染、疖痈、骨髓炎等感染灶的细菌入血,随血流到达肺部引起;邻近器官化脓性病变蔓延也可导致肺脓肿,如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等波及肺部。
2.易感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肺脓肿,儿童可能因免疫力发育不完善、气道异物等原因;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多等因素。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等,增加肺部感染风险;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的患者,肺部局部防御和清除功能受损,易并发肺脓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肺脓肿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弛张热,伴有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随着病情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每日可达300-500ml,这是因为脓肿与支气管相通后,坏死组织排出形成。慢性肺脓肿患者可出现咳嗽、咳脓痰、反复咯血、消瘦、乏力等表现。
2.体征:病变较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时,体征可不明显;病变较大时,可闻及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湿啰音等。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早期表现为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或为团片状浓密阴影,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脓肿形成后,阴影中出现圆形透亮区及气液平面。胸部CT检查比X线更能准确发现较小的脓肿、明确脓肿部位及范围等,对于判断有无并发脓胸等也有重要价值。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痰涂片和痰培养可帮助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有口腔手术、昏迷呕吐、误吸等病史,出现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表现,结合胸部X线或CT发现肺部脓肿影,一般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肺炎鉴别,细菌性肺炎起病急,高热、寒战、咳嗽、咳痰等表现,但一般痰量较少,X线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炎性实变影,没有脓腔形成;还需与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鉴别,空洞性肺结核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X线检查空洞壁较厚,周围有结核浸润病灶等。
五、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厌氧菌感染可选用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2.痰液引流:可采用体位引流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利于脓肿愈合,体位引流应根据脓肿部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脓肿处于高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
3.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肺脓肿,有大块浓密炎症阴影,伴有咯血、怀疑有支气管肺癌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肺脓肿,影响肺功能,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预防:积极治疗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如龋齿、扁桃体炎等;避免醉酒、昏迷、误吸等情况发生;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