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中风偏瘫怎么治疗
脑梗中风的治疗分急性期、恢复期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性期一般治疗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调控血糖;药物治疗在时间窗内符合条件可静脉溶栓,不符合则尽早用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手术治疗针对大面积脑梗致严重脑水肿及颈动脉狭窄超70%有症状者。恢复期康复治疗是改善偏瘫关键,包括物理、作业、言语及传统康复等,应尽早个性化进行;药物治疗需继续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有基础疾病者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适度康复训练;儿童及青少年谨慎选药、趣味康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谨慎用药、注意康复影响;有其他病史患者综合考虑原发病对治疗及康复的影响。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至关重要,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可能需气管插管或切开以保证氧气供应;控制血压,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情恢复,一般对于收缩压在150220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可在发病数小时后将血压降低15%,但具体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血压、有无并发症等调整;调控血糖,高血糖或低血糖都会加重脑损伤,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低血糖则需及时纠正。
2.药物治疗:若在时间窗内(通常是发病4.56小时内),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可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像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损伤。
3.手术治疗:对于大面积脑梗导致严重脑水肿、脑疝形成,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开颅减压术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有症状的患者,可在发病2周后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二、恢复期治疗
1.康复治疗:是改善偏瘫症状的关键措施。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如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等,通过特定的运动模式训练,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作业治疗,针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言语治疗,若患者伴有言语功能障碍,需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根据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药物治疗: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再次脑梗;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长期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缬沙坦等)、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控制病情,以减少脑梗复发风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关注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情况。康复训练强度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发生脑梗中风相对罕见,若不幸发生,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制定,注重趣味性,提高患儿配合度,如采用游戏化的康复训练方式。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发生脑梗中风,治疗时药物选择受限,因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需权衡利弊后谨慎用药。哺乳期妇女用药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必要时暂停哺乳。康复治疗可正常进行,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及乳汁分泌。
4.有其他病史患者:如患有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治疗脑梗中风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调整抗凝药物使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要注意药物剂量调整,避免因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康复训练时,也要根据原发病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