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无明显症状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由多种疾病引起且有相应症状;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典型症状;两者在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区别,治疗原则不同,育龄女性、老年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相关疾病各有不同情况需关注和处理
一、定义与本质
盆腔积液: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非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的液体,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期或早孕期,是因为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易积聚在盆腔,一般量较少,可自行吸收,对身体通常无明显危害。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多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卵巢肿瘤等疾病引起,液体量往往较多。
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女性很少发生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性传播、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途径感染。
二、临床表现差异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病理性盆腔积液可能会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等症状,若伴有感染,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具体症状与引起积液的原发病有关,如由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除上述盆腔不适外,还可能有盆腔炎相关的其他表现。
盆腔炎:典型症状为下腹部疼痛,疼痛通常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异味,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病情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等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部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区别
盆腔积液: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的液体。生理性盆腔积液在B超下可见盆腔少量游离无回声区;病理性盆腔积液则可见较多量的游离无回声区,同时结合病史、症状等可进一步判断积液性质。实验室检查方面,若为感染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
盆腔炎: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包裹性积液等,若有脓肿形成,可见边界不清的囊性包块,内有分隔或点状回声。实验室检查中,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常升高。
四、治疗原则不同
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机体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盆腔积液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由盆腔炎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若是由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等引起的病理性盆腔积液,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
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输注抗生素,常用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需足量、足疗程应用以彻底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若有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脓肿等形成,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脓肿持续存在,则需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盆腔炎对育龄女性影响较大,可能引起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所以育龄女性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诊,积极治疗盆腔炎,预防盆腔积液相关的不良妊娠结局。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若出现盆腔积液或盆腔炎相关表现,要警惕是否有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需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因为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全面。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若发生盆腔炎,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避免病情加重影响妊娠结局;对于盆腔积液,若为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盆腔积液则需在保障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