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症状有哪些
开放性颅脑损伤症状包括局部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局部症状有头皮开放性伤口、颅骨骨折及局部疼痛;神经系统症状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癫痫发作;生命体征变化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节律紊乱、脉搏缓慢或增快、血压因颅内压变化而改变。
一、局部症状
1.伤口情况
头皮可见开放性伤口,伤口形态多样,与致伤物有关,例如被锐器刺伤的伤口较整齐,被钝器打击形成的伤口可能不规则且伴有头皮挫裂等情况。硬脑膜破损时,可见脑脊液从伤口流出,若合并有出血,伤口处可伴有血液渗出。
颅骨可能有骨折,通过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可发现骨折线,骨折片可能刺破硬脑膜和脑组织,加重损伤。
2.局部疼痛
受伤局部有明显疼痛,尤其是在头部活动、按压伤口周围时疼痛加剧,这是由于头皮、颅骨及周围神经受到损伤刺激引起。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二、神经系统症状
1.意识障碍
轻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较轻,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短时间内可恢复清醒;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昏迷程度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来判断,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不同年龄患者意识障碍的表现有差异,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在受伤后意识障碍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可能更容易出现躁动后再进入昏迷等情况。
2.头痛
几乎所有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这是因为脑组织受到损伤、颅内压变化等因素刺激痛觉敏感结构所致。头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头痛较为剧烈,且可能持续存在,在活动、咳嗽、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头痛可能加重。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头痛,但会表现出哭闹、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
3.呕吐
多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可呈喷射性呕吐。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包括脑组织水肿、出血等。儿童由于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也可出现呕吐等表现。
4.肢体运动障碍
若损伤累及运动中枢或传导束,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无力、瘫痪等。例如损伤左侧大脑半球运动中枢可能导致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不同年龄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恢复情况不同,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强,在合适的康复治疗下可能有较好的恢复,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损伤程度来判断。
5.感觉障碍
可出现相应部位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如触觉、痛觉等感觉异常。例如损伤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会导致身体某一区域感觉功能异常。年龄因素会影响感觉障碍的察觉,婴幼儿可能不能准确表达感觉异常,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
6.癫痫发作
部分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受伤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癫痫,这是由于脑组织受损后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癫痫发作形式多样,有全身性发作如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等,也有部分性发作等。不同年龄患者癫痫发作的表现和频率可能不同,儿童癫痫发作可能更具多样性,且需要特别关注发作时的护理,避免意外伤害。
三、生命体征变化
1.体温
受伤后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这是因为脑组织损伤后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可能合并的感染等因素。一般轻度损伤体温可轻度升高,若合并颅内感染等严重情况,体温可明显升高,可达38℃以上甚至更高。不同年龄患者对体温变化的耐受和表现不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体温升高时可能表现不典型,需要密切监测。
2.呼吸
严重的开放性颅脑损伤可能影响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节律紊乱,如出现潮式呼吸、呼吸浅快或深慢等。呼吸功能的变化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呼吸异常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呼吸支持措施。
3.脉搏
通常会出现脉搏缓慢的情况,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脉搏减慢。但如果合并休克等情况,脉搏可能增快,需要结合其他生命体征综合判断病情。
4.血压
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血压升高,这是机体为了维持脑灌注压的一种代偿机制。随着病情进展,如果脑疝形成等严重情况,血压可能会下降,提示病情危急。不同年龄患者血压变化的意义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血压调节机制相对不成熟,需要更精细地监测血压变化来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