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
外阴瘙痒原因分为局部和全身性,局部原因包括特殊感染(如霉菌性、滴虫性阴道炎,阴虱、疥疮、蛲虫病等)、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不良卫生习惯及其他皮肤病变;全身性原因有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同时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这些特殊人群,因各自生理特点易出现外阴瘙痒,给出了注意事项和应对建议。
一、局部原因
1.特殊感染
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该菌在阴道内大量繁殖时,会改变阴道内环境,刺激阴道及外阴组织,引发瘙痒。其白带常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据研究,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霉菌性阴道炎,且部分女性易复发。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毛滴虫可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乳酸生成,改变阴道酸碱度,破坏阴道自净作用,从而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常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有数据表明,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相对较高。
阴虱:阴虱寄生于阴毛部位,其叮咬及排泄物会刺激皮肤,引起剧烈瘙痒,尤其是夜间更为明显。患者可见阴毛上有灰白色虱卵或活动的阴虱。
疥疮:由疥螨寄生在皮肤引起,可在指缝、腕部、下腹部、外阴等部位出现丘疹、水疱及隧道,外阴部瘙痒剧烈。
蛲虫病:多见于儿童,雌虫于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可移行至会阴及外阴部,导致局部瘙痒,一般在夜间发作明显。
2.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局部营养障碍等因素有关。外阴皮肤会出现变白、萎缩或增厚等改变,瘙痒症状较为顽固。
3.药物过敏或化学品刺激:使用某些外用药物如避孕套、卫生棉条、新换的沐浴露、清洁剂等,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导致外阴瘙痒、红肿。部分女性对药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涂抹后可迅速出现瘙痒症状。
4.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皮脂、汗液、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等长期刺激外阴;或穿紧身化纤内裤、经期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等,使外阴局部温度及湿度增加,利于细菌滋生,引起瘙痒。
5.其他皮肤病变:如寻常疣、疱疹、湿疹、股癣等,发生在外阴部位时,均可导致外阴瘙痒。湿疹常表现为外阴部红斑、丘疹、水疱,伴有剧烈瘙痒;股癣多由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
二、全身性原因
1.糖尿病:血糖升高时,尿糖刺激外阴皮肤,易并发霉菌性阴道炎,加重瘙痒症状。糖尿病患者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适宜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外阴瘙痒的几率较正常人高。
2.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导致血液中胆盐浓度升高,随血液循环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包括外阴在内的全身皮肤瘙痒。
3.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B族缺乏,可导致皮肤黏膜代谢异常,引起外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胆汁酸水平升高,胆汁酸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出现瘙痒症状,常首发于手掌、足底,后延及外阴等部位。有研究表明,该病具有一定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5.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重度贫血、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也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症状,可能与机体代谢紊乱、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易患霉菌性阴道炎,引发外阴瘙痒。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有影响。日常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勤换内裤和卫生巾。
2.儿童:儿童外阴发育尚未成熟,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差,易受感染。家长要注意儿童外阴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女童尽量不穿开裆裤,防止异物进入阴道引发感染导致瘙痒。若儿童出现外阴瘙痒,不要让孩子搔抓,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应及时就医。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变薄、干燥,容易出现瘙痒。老年人应避免过度清洁外阴,不要使用过热的水清洗,避免损伤皮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改善外阴皮肤状况。同时,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控制病情,减少对外阴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