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什么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常见病原体有鼻病毒等,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预防需增强体质、避免接触传染源和注意个人卫生。
一、常见病原体
多种病毒可引发该病,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等)、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同病毒在不同季节和人群中流行情况有所差异,例如流感病毒在冬春季更易大规模流行。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另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也可导致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普通感冒型: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有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
流行性感冒型: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重而局部症状相对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冷、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症状。
2.全身症状:不同人群表现可能因年龄、体质等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除了上述呼吸道症状外,更容易出现高热,甚至引发惊厥;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全身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恢复较慢,且容易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如呼吸道局部症状伴或不伴全身发热、肌肉酸痛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采取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等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检测等,能明确具体感染的病毒类型,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血常规: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但这只是辅助诊断指标,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自身免疫力发挥作用来对抗病毒,年龄较小的儿童更需要保证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多饮水:多喝水可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不同年龄的患者饮水量需适当调整,儿童要注意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饮水过多引起不适。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要注意食物的种类和质地,比如避免给幼儿食用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2.对症治疗:
发热: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方式。但要明确年龄禁忌,比如低龄儿童一般避免使用某些强效退热药物,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谨慎处理。对于高热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合适的退热措施。
鼻塞、流涕: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等方式缓解症状,改善通气。
咳嗽:若咳嗽不影响休息等,可先不进行特殊的强力镇咳治疗,若咳嗽较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但需避免不恰当使用镇咳药物抑制痰液排出等情况。
六、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合理饮食:保证均衡营养,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例如儿童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数次中等强度运动,儿童则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等,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2.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若身边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要注意与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防护。
3.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儿童洗手时家长要给予指导和监督。
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减少病毒通过接触传播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