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占70%-80%)和细菌(占20%-30%),临床表现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预防可通过增强体质、避免诱因、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疫苗等方式进行。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
1.病毒:占比约70%-80%,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例如,流感病毒可引起流行性感冒样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不同年龄人群均易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受其侵袭。
2.细菌:占20%-30%,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细菌的风险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更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咽痛、咳嗽、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鼻腔相对狭窄,鼻塞症状相对更明显,影响呼吸和进食等。
2.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乏力,而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流感病毒感染不同年龄人群的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后可能全身症状更为突出,且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四、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接触史等病史信息,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病原学检查可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例如,对于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快速明确是否为流感病毒感染。
五、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和劳累等。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机体恢复。
2.对症治疗:如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对于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鼻减充血剂等缓解症状,但要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耐受情况。
3.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则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
六、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1.增强体质: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不同年龄人群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来支持免疫系统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营养均衡,预防因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
2.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在季节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物,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调整穿着;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也需格外注意保暖。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儿童在人群密集场所更容易接触到病原体,所以家长要加强防护;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应尽量减少在人员密集场所的停留时间。
4.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推荐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等人群接种流感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呼吸道感染中流感病毒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