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区别是什么
乙型流感与新型冠状病毒在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乙型流感病原体是乙型流感病毒,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经飞沫等传播,易感人群普遍,症状以高热等全身重、呼吸道卡他轻为主,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表现,靠相关史、表现和病原学诊断,主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传染源包括感染者和无症状者,传播途径有飞沫、密切接触、气溶胶等,人群普遍易感,症状多样,重症有特定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相应指标,靠相关史、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按病情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两者需分别注意相关事项。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乙型流感主要传染源是乙型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乙型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乙型流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存在病毒变异可能导致免疫逃逸等情况。
临床症状方面
乙型流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咳嗽、流涕、鼻塞等)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
乙型流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加。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可为阳性,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新型冠状病毒: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可确诊。
诊断方面
乙型流感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方面
乙型流感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主要是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在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呼吸支持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乙型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病情进展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儿童感染乙型流感后使用奥司他韦等药物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但要避免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要注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清淡易消化,对于婴幼儿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呼吸情况等。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乙型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老年人感染乙型流感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同时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要防止病情因流感加重。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要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且用药需谨慎,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孕妇:孕妇感染乙型流感或新型冠状病毒后,乙型流感可能导致孕妇出现高热等情况影响胎儿,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对孕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感染后需更加谨慎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要充分评估病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