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冻疮
冻疮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冬季,儿童、妇女、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等易患,有局部红斑、肿胀、水疱、溃疡等表现及瘙痒、疼痛等症状,可通过保暖、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需与多形红斑、雷诺综合征鉴别。
一、冻疮的定义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常见于儿童、妇女、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等人群。当皮肤长时间暴露于寒冷(0~10℃)、潮湿的环境中,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氧,细胞受损,从而引发冻疮。
二、冻疮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红斑:初期受冻部位皮肤可出现暗红色均匀红斑,境界不清,按压可褪色,去除压力后红色逐渐恢复。好发部位为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廓、鼻尖等部位。
肿胀:随着病情发展,红斑处可出现肿胀,皮肤紧张发亮。
水疱或大疱: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或大疱,疱液清澈或呈血性。若继发感染,可变为脓性水疱。
溃疡: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伴有疼痛。
2.症状特点
瘙痒:受热后局部瘙痒明显,这是因为受热时血管扩张,刺激神经末梢导致。
疼痛:遇冷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在解冻复温时,疼痛较为明显,因为复温时血管扩张可能会刺激周围神经。
三、冻疮的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皮肤的血管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且儿童户外活动多,接触寒冷环境的机会相对较多,所以更易发生冻疮。例如,在寒冷的冬天,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如果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就容易出现冻疮。
2.妇女:妇女的体表温度通常比男性低,且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血液循环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末梢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增加了冻疮的发生风险。比如,孕期妇女由于身体负担加重,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若保暖不当,容易长冻疮。
3.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一些患有血管疾病(如雷诺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本身末梢血液循环就不好,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冻疮。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末梢血液循环差,冬季更易长冻疮。
4.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不注意肢体保暖的人,发生冻疮的几率较高。比如,冬季在户外工作且穿着保暖不佳的人,比在温暖室内工作的人更易长冻疮。
四、冻疮的预防措施
1.保暖
儿童:冬季要给儿童穿着合适的保暖衣物,如羽绒服、厚毛衣、保暖的帽子、手套、围巾等,尽量减少儿童在寒冷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例如,外出时给儿童戴上专门的儿童保暖手套和帽子,穿上厚的棉裤和保暖鞋。
妇女:在寒冷天气要注意肢体的保暖,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尤其是手部、脚部、耳部等部位的保暖。可以佩戴保暖的耳罩、手套,穿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
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除了常规的保暖措施外,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医嘱进行治疗,以改善血管和神经病变,降低冻疮发生风险。
一般人群:在寒冷天气尽量减少在户外的时间,如需外出,要全面做好保暖,如穿厚外套、戴口罩保护脸部等。
2.促进血液循环
适当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可以鼓励其多进行户外活动,如在天气不太寒冷时在户外玩耍,但要注意保暖。对于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按摩:经常对易长冻疮的部位进行按摩,如手部、脚部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例如,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用手轻轻按摩手部和脚部,从手指或脚趾向手腕、脚踝方向按摩。
五、冻疮的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多形红斑的皮疹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等,好发于手足背、前臂、踝部,对称分布,黏膜常受累,自觉瘙痒、疼痛,发病与寒冷有一定关系,但病因不完全相同,多形红斑的皮疹更具多样性,且黏膜损害较为常见。
2.雷诺综合征:雷诺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的手指或脚趾发作性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变化,一般不会出现像冻疮那样的红斑、肿胀、水疱等表现,且雷诺综合征的发作与血管痉挛因素关系更密切,通过激发试验等可以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