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表现
疟疾有不同潜伏期,典型症状包括寒战、高热、大汗期,有复发和再燃情况,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有特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等,疟原虫检查可通过血涂片等确诊。
一、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间日疟及卵形疟潜伏期通常为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平均30天,恶性疟潜伏期约9~14天。不同年龄段人群潜伏期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在感染后较短时间内就出现症状,但具体还需结合个体感染的疟原虫种类等情况而定。
(二)典型症状
1.寒战期:多突然发病,首先出现寒战,持续约10分钟~2小时。此时患者体温迅速上升,可伴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肌肉酸痛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寒战期可能会表现得更为烦躁不安,因为其对体温变化的感知和表达与成人有所不同;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寒战可能不太明显,但体温上升同样会带来不适。
2.高热期:寒战之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40℃或更高,持续约2~6小时。患者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不同性别在高热期的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热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悸等不适;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
3.大汗期:高热之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可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持续约1~2小时。此时患者感觉乏力。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大量出汗后着凉;老年人则要关注血压变化,因为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三)复发与再燃
1.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有复发情况,是因为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复苏,发育繁殖后侵入红细胞所致,复发时间多在初发后数月。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复发的风险可能相对成人有所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复发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
2.再燃: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只有再燃,是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引起的临床发作。再燃时间通常在初发后的数周内。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严重贫血的疟疾患者,再燃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贫血加重等情况。
二、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一)儿童
儿童感染疟疾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部分儿童可能以发热、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起病,容易被误诊。而且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例如,婴幼儿感染疟疾后,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温波动较大等表现,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
(二)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疟疾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可能发热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但却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疟疾感染的耐受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疟疾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
(三)孕妇
孕妇感染疟疾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感染疟疾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发育不良等。而且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在治疗疟疾时需要特别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三、实验室检查表现
(一)血常规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疟疾发作多次后,可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尤其是恶性疟,贫血往往比较严重。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贫血对其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本身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基础,疟疾导致的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其身体虚弱状态。
2.白细胞:白细胞总数在发作期可能正常或稍低,发作后可能轻度增高,单核细胞增多。
(二)疟原虫检查
1.血涂片:是确诊疟疾的重要方法。可在外周血中找到疟原虫,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形态有所不同。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时,需要仔细查找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等形态。对于儿童,由于采血可能相对困难,需要熟练的操作技术;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采血部位的选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分子生物学检查:如PCR技术等,可用于检测疟原虫的核酸,对于疟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但其临床常规应用相对血涂片检查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