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名词解释
胎膜早破指临产前胎膜破裂,分足月和未足月。其发生与感染、羊膜腔压力异常、胎膜受力不均、营养因素等有关,对母儿有不良影响,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处理因孕周而异,特殊人群如高龄、有合并症、不良生活方式孕妇需特殊关注。
一、发生原因
1.感染因素: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之一。下生殖道感染可由细菌、病毒或衣原体等引起,这些病原体可产生蛋白水解酶,破坏胎膜的完整性,导致胎膜早破。例如,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阴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会影响胎膜的稳定性。
2.羊膜腔压力异常: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可使羊膜腔压力升高,导致胎膜受压不均,容易发生破裂。比如双胎妊娠时,宫腔内压力比单胎妊娠高,胎膜早破的发生率约为单胎妊娠的2-3倍。
3.胎膜受力不均:胎位异常、头盆不称等可使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之间衔接不良,胎膜所受压力不均,从而引发胎膜早破。例如,臀先露时,胎儿臀部不能很好地填充骨盆入口,导致前羊膜囊所受压力不均,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几率。
4.营养因素:孕妇缺乏铜、锌及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时,可使胎膜张力下降,容易引起胎膜早破。有研究显示,血清铜水平降低会影响胎膜中胶原的合成,使胎膜强度减弱。
二、对母儿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
感染风险增加:胎膜早破后,阴道内的病原体容易上行感染宫腔,导致绒毛膜羊膜炎等,孕妇可出现发热、子宫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表现。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
胎盘早剥风险:胎膜早破时,突然的羊水流出可能导致宫腔压力骤降,引发胎盘早剥,这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可危及母儿生命。
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
2.对胎儿的影响
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预后。
胎儿窘迫:胎膜早破后,脐带脱垂的风险增加,脐带脱垂可导致胎儿血供受阻,引起胎儿窘迫,严重时可造成胎儿死亡。
新生儿感染: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细菌容易侵入宫腔感染胎儿,导致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孕妇突感有较多液体从阴道流出,可伴有少量胎脂或胎粪。肛诊时上推胎儿先露部,阴道流液量增加。
2.实验室检查
pH试纸检测:正常阴道液pH为4.5-5.5,羊水pH为7.0-7.5。用pH试纸检测阴道液,若pH≥6.5,提示胎膜早破的可能性大。
羊水成分检测:阴道后穹窿积液中查找羊水成分,如显微镜下见到胎儿毳毛、角化上皮细胞、脂肪小体等,可帮助诊断胎膜早破。
3.超声检查:若羊水量减少,可辅助诊断胎膜早破,但超声检查不是诊断胎膜早破的特异性方法。
四、处理原则
1.未足月胎膜早破
期待治疗:适用于妊娠28-34周、胎膜早破不伴感染、羊水平段≥2cm的孕妇。需要住院卧床休息,抬高臀部,避免不必要的肛诊及阴道检查,预防感染,给予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常用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同时密切观察孕妇体温、胎心、宫缩等情况,若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终止妊娠。
终止妊娠:若孕周≥34周,胎儿已成熟,可考虑终止妊娠;若孕周<34周,但出现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窘迫等情况,也应及时终止妊娠。
2.足月胎膜早破:足月胎膜早破常是临产的先兆,一般在破膜后12-24小时内自然发动宫缩。若破膜超过12小时仍未临产,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引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年龄:高龄孕妇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高龄孕妇可能存在宫颈机能不全等情况,且身体各方面机能相对较弱,应对感染等因素的能力下降。所以高龄孕妇更要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胎膜情况。
2.有妊娠合并症孕妇:如有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高血糖环境容易滋生细菌,且会影响胎膜的代谢,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这类孕妇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加强对胎膜早破的监测。
3.有不良生活方式孕妇:如吸烟、酗酒的孕妇,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和酒精会影响胎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几率。这类孕妇应劝导其戒烟戒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