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腮腺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小儿腮腺炎分为流行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前者有前驱期、腮腺肿大期及相关并发症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对症治疗;后者有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治疗包括抗感染、局部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儿童、有基础疾病儿童需分别注意密切观察、积极治疗及兼顾基础疾病等。
一、小儿腮腺炎的症状
(一)流行性腮腺炎症状
1.前驱期:部分患儿可能有短暂的前驱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一般持续1-2天。此阶段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对于有接触史的儿童,若出现这些轻微不适,需提高警惕。
2.腮腺肿大期:大多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症状,常一侧先肿大,然后另一侧也肿大,也有仅一侧肿大或两侧同时肿大的情况。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有疼痛或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食物时)时疼痛加剧。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但分泌物少见。一般腮腺肿大持续7-10天消退。此外,还可能伴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40℃之间,热程一般为3-5天。
3.并发症相关症状:
脑膜脑炎:可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嗜睡、惊厥等症状。多见于儿童,一般在腮腺肿大后1周内发生。通过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可协助诊断。
睾丸炎或卵巢炎:男孩可能出现睾丸肿痛,多为单侧,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女孩可能出现卵巢炎,有下腹疼痛等表现,但相对少见。
胰腺炎:较少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血淀粉酶升高有助于诊断。
(二)化脓性腮腺炎症状
主要是腮腺局部红、肿、热、痛,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可有高热等表现,多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发生于体弱、抵抗力低下的儿童,尤其是有脱水、长期禁食等情况的儿童。
二、小儿腮腺炎的治疗方法
(一)流行性腮腺炎治疗
1.一般治疗:
患儿需隔离,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口腔清洁,饭后及睡前用生理盐水漱口,防止继发感染。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避免食用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腮腺疼痛。
2.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研究表明,早期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3.对症治疗:
发热时,根据患儿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的用药安全,避免超剂量等情况。
腮腺肿痛明显时,可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二)化脓性腮腺炎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通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关键,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
2.局部治疗:保持腮腺管口清洁,可用生理盐水等冲洗腮腺管口。早期可局部热敷,促进炎症消退,但当脓肿形成后则需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愈合。
3.支持治疗: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体弱、进食困难的患儿,可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如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等,以增强患儿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患腮腺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腮腺肿胀情况及有无并发症表现。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一旦出现异常,如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喂养时要小心,避免因腮腺肿痛影响进食导致脱水等情况。
(二)免疫力低下儿童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患腮腺炎后,更容易出现并发症,且病情可能较重。治疗时要更加积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对免疫力的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如保证营养供给等,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
(三)有基础疾病儿童
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的儿童患腮腺炎,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在治疗腮腺炎时,要避免使用对基础疾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例如,有哮喘的儿童在使用某些解热镇痛药物时需谨慎,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史,以便医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