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常见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部和上下肢程度不同无力,多在发病数小时达高峰,影响皮质脊髓束传导)、纯感觉性卒中(一侧面部、肢体感觉异常,与感觉传导通路梗死有关)、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一侧肢体轻偏瘫伴同侧共济失调,因相关部位梗死影响神经纤维)、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言语不清、手部精细动作笨拙,与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受损有关)、感觉运动性卒中(同时存在感觉和运动障碍,累及感觉与运动传导通路)。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及认知功能变化症状可能不典型,要定期体检并控制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并干预生活方式;肥胖人群因代谢紊乱风险高,应积极减重并定期体检,出现症状都要及时就医。
一、腔隙性脑梗塞的常见症状
1.纯运动性轻偏瘫:最为常见,约占60%。患者一侧面部和上下肢程度不同的无力,通常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言语障碍。比如,患者可能表现为走路时一侧下肢拖拽,手部精细动作如拿筷子、系扣子变得困难,面部可能出现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这种轻偏瘫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在13周内逐渐恢复,但也有部分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研究表明,其主要是由于供应内囊后肢、脑桥基底部等部位的穿支动脉梗死,影响了皮质脊髓束的传导。
2.纯感觉性卒中:约占10%20%。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伴有感觉减退。有些患者描述为像戴了手套、袜套一样的感觉异常。感觉障碍通常较为局限,不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该症状的产生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等部位的腔隙性梗死有关,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大概占10%。患者除了表现为一侧肢体的轻偏瘫外,还伴有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行走时表现为步态不稳,像喝醉酒一样,肢体动作协调性差,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其原因多为脑桥基底部或内囊后肢梗死,影响了皮质脊髓束及与小脑联系的神经纤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约占20%。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表现为说话含糊、语音语调改变,同时手部精细动作笨拙,如写字时字迹歪扭、用钥匙开锁困难等。这主要是因为脑桥基底部或内囊膝部梗死,影响了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5.感觉运动性卒中:患者同时存在感觉和运动障碍,既有一侧肢体的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又有该侧肢体的无力症状。这种情况相对复杂,是由于梗死灶同时累及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所致。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患腔隙性脑梗塞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一方面,他们可能本身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可能掩盖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也可能出现头晕、肢体无力,容易与腔隙性脑梗塞混淆。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对于自身症状的表述可能不准确或不及时。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规律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清淡饮食等。
2.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人群: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玻璃样变,进而引起管腔狭窄、闭塞,形成腔隙性梗死灶。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血栓形成。这类人群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血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低盐低糖饮食等,以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肥胖人群:肥胖人群往往伴有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肥胖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血液循环。肥胖人群应积极减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来控制体重。同时,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脂、血糖等指标,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如果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