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肺栓塞原因
手术中肺栓塞的原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和血液高凝状态因素。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素有手术操作因素(机械性损伤、热损伤)和疾病相关血管内皮损伤(恶性肿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因素包括长期制动相关血流缓慢(手术患者术后卧床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和体位变化影响(手术体位改变使小血栓松动脱落);血液高凝状态因素有手术应激致生理性高凝状态变化和基础疾病相关高凝(肥胖患者)。
一、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素
1.手术操作因素
机械性损伤:在一些骨科大手术,如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等过程中,骨盆腔或下肢的操作可能导致脂肪、骨髓碎屑进入血液循环。例如,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头的操作可能使骨髓中的脂肪颗粒释放到血管内,这些脂肪颗粒可随着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肺血管,引发肺栓塞。手术中的器械操作、组织剥离等也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内皮损伤后,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启动凝血级联反应,促进血栓形成。
热损伤:高频电刀等手术器械的使用可能造成血管内皮的热损伤,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使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影响血管的正常抗凝和纤溶等功能,进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中的热损伤可能对血管内皮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血管弹性相对较差,可能对热损伤更敏感。
2.疾病相关血管内皮损伤
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细胞可以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同时,肿瘤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可能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强。例如,肺癌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存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手术过程中,血管内皮可能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肺栓塞发生的几率。不同性别患者在恶性肿瘤导致手术中肺栓塞的风险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风险有所不同。
二、血流动力学因素
1.长期制动相关血流缓慢
手术患者特点: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患者,术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这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重力作用下,下肢静脉回流依赖于肌肉收缩产生的泵血功能,长时间卧床使肌肉收缩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在下肢静脉内。例如,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容易沉积,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就可能随血流到达肺部,引起肺栓塞。对于儿童患者,手术中及术后的制动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儿童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短,但如果手术涉及大血管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血流缓慢的问题,不过儿童的凝血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风险。
2.体位变化影响
手术体位改变: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体位的变化可能导致静脉回流突然改变。例如,从仰卧位变为截石位时,腹腔内压力变化、下肢静脉受压情况改变等可能影响静脉血流。这种体位变化可能使原本已经形成的小血栓松动并脱落,进入肺动脉系统,引发肺栓塞。不同年龄患者对体位变化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可能不同,老年患者血管顺应性差,体位变化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更明显,发生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血液高凝状态因素
1.生理性高凝状态变化
手术应激:手术本身是一种应激状态,会激活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手术应激可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升高。例如,手术创伤会刺激机体释放凝血酶原激活物等物质,促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加速纤维蛋白的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应激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程度有所差异,儿童的应激反应相对成人可能更敏感,但儿童的凝血因子水平等与成人不同,需要综合评估。
2.基础疾病相关高凝
肥胖患者: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脂肪代谢异常,体内的一些炎症因子水平可能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因子可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血液高凝。同时,肥胖患者的静脉回流本身就存在一定障碍,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进而增加手术中肺栓塞的风险。女性肥胖患者在手术中可能因为激素等因素影响,血液高凝状态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肥胖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