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对特殊人群有温馨提示。病史采集要详细询问发热、头痛等典型症状及前驱感染病史,了解个人史、家族史与生活环境。体格检查关注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及皮肤、耳部等部位。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脑脊液压力、常规、细菌学检查及血培养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可发现颅内并发症。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症状不典型,检查需耐心或适当镇静;老年人症状易被基础疾病掩盖,要提高警惕;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患病且病情重,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免疫状态。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症状:了解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典型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对于儿童,需关注有无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囟门隆起等表现。若患者有癫痫发作,要记录发作的形式、频率等。如患者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前驱感染病史,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2.个人史与家族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免疫缺陷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此类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家族中若有类似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史,也需重点关注。
3.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询问生活环境是否卫生条件差、是否处于人口密集场所,如学校宿舍等,这些环境易导致细菌传播引发感染。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常伴有高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异常、心率及呼吸改变。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体征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清醒、嗜睡、昏迷等,以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判断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对于婴幼儿,要检查囟门张力,囟门饱满或隆起提示颅内压升高。
3.其他检查:查看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某些细菌感染如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有助于病因诊断。检查耳部、鼻窦等部位,排查是否存在局部感染灶。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但部分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不升高。
2.脑脊液检查
压力测定: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常升高,高于正常范围(成人70180mmH?O,儿童50100mmH?O)。
常规检查:外观多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糖含量常低于血糖的50%,氯化物含量常低于110mmol/L。
细菌学检查: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查找病原菌,可初步确定细菌类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脑脊液细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原菌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但培养时间较长,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3.血培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血标本进行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明确病原菌,部分患者血培养与脑脊液培养病原菌一致。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颅内并发症,如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等,对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在疾病早期,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对于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或怀疑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检查。如患者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头颅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症状可能不典型。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奶、哭闹不安等,容易漏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检查过程中,由于儿童配合度较低,可能需要更多的安抚和耐心,必要时可在适当镇静下完成检查,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基础疾病较多,细菌性脑膜炎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如本身患有心肺疾病,发热、头痛等症状可能被认为是基础疾病加重。家属和医生应提高警惕,对于有感染风险的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萎靡、意识改变等,要考虑到细菌性脑膜炎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细菌后更易发生脑膜炎,且病情往往较重。这类人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一旦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告知医生自身免疫状态,以便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