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炎怎么检查出来
小儿脑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现病史、既往史、传染病接触史、疫苗接种史)、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脑电图),同时针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等特殊人群,分别给出观察症状、安抚检查、评估免疫功能、考虑基础疾病制定个性化方案等温馨提示。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详细了解患儿近期是否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的发生时间、发展过程、严重程度等。例如,起病急骤的发热、头痛可能提示急性感染性脑炎;而慢性起病且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精神症状,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脑炎。
2.既往史:询问患儿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脑炎的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的发展。
3.传染病接触史:了解患儿近期是否接触过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如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某些传染病可并发脑炎。
4.疫苗接种史:确认患儿的疫苗接种情况,未按计划接种疫苗的患儿可能对某些病原体缺乏免疫力,从而更容易感染脑炎。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评估患儿的一般状况。检查患儿的精神状态、意识水平,如是否清醒、嗜睡、昏迷等。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儿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眼底等,评估颅内压是否升高及有无神经系统的局部损伤。检查患儿的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等,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例如,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能提示锥体束受损。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通过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指标,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一般来说,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可能升高。
2.血生化: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指标,了解患儿的身体代谢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3.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炎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生化指标(如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以及病原体。例如,化脓性脑炎时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葡萄糖降低;病毒性脑炎时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葡萄糖正常。
4.病原学检查:包括脑脊液的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等,以明确脑炎的病原体。例如,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核酸,可确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可以快速发现颅内的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对于一些严重的脑炎患者,CT可能显示脑实质的低密度影、脑水肿等表现。
2.头颅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炎的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在脑炎的早期,MRI可能表现为脑实质内的T2WI高信号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增强扫描的强化表现。
3.脑电图:通过记录大脑的电活动,了解大脑的功能状态。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可能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的慢波,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中,脑电图可能表现为颞叶的周期性尖波。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患儿的症状,如有无烦躁不安、拒奶、囟门饱满等。在进行腰椎穿刺等检查时,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患儿哭闹影响检查结果。同时,婴幼儿的身体抵抗力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这类患儿发生脑炎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在检查过程中,要更加全面地评估患儿的免疫功能,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治疗时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治疗。
3.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这些疾病可能与脑炎相互影响。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患有癫痫的患儿,在脑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整抗癫痫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